小米的「三年之約」:手機沖頂與汽車量產

小米的「三年之約」:手機沖頂與汽車量產

企業家開始退居幕後時,雷軍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在一線奔波。雷軍的骨

作 者丨白楊

編 輯丨曹金良

圖 源丨圖蟲

出生於1969年的雷軍,今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當很多同齡企業家開始退居幕後時,雷軍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在一線奔波。

雷軍的骨子裡,就有股愛折騰的勁兒。幾天前,在順為資本十周年晚宴上,雷軍說,「自己這兩年好像跟『十周年』耗上了,去年是小米十周年,前不久是我擔任金山董事長十周年,而今天是順為十周年。」

多重人生,塑造出了今日的雷軍,而金山、順為和小米,恰好可以代表雷軍的三段人生經歷。

在金山的時光,讓雷軍成為中國最早一批網際網路從業者,同時也成為了一名企業管理者;順為,代表著雷軍的投資人身份,2007年,37歲的雷軍離開金山,就轉型做了一名專職天使投資人。

而小米,是雷軍最近十年的關鍵詞。它見證了一個門外漢如何從零起步,進而推動整個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過去數年,「手機×AIoT」是小米發展的核心戰略,在小米十周年之際,雷軍更是表示「手機×AIoT」會是小米下一個十年的核心戰略。

就在外界都以為手機和AIoT就是小米業務邊界的註腳時,「小米汽車」卻橫空出世。雷軍說,小米汽車將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願意押上人生全部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

汽車業務的啟動,讓小米的新十年註定不平凡,同時,這也讓雷軍的人生答卷又多了一道填空題。

丨圖蟲出生於1969年的雷軍,今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當很多同齡

圖 / 視覺中國

造車提速

從年初立項,到2024年量產,雷軍給自己留出3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足夠,但也很緊張。

不過今年10月,雷軍在2021年小米投資者會上透露,「小米造車的各項進展,比預期的要快」。確實,自3月30日官宣造車以來,小米在汽車業務上的動作連連。

9月1日,小米宣布小米汽車已完成工商註冊,公司名為「小米汽車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億元,雷軍為法定代表人。隨後,業界關注的小米汽車註冊地也正式揭曉,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最後贏家。11月27日,小米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據悉,小米汽車項目將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將分兩期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產能分別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車將下線並實現量產。

落戶之後,小米汽車項目只待破土動工。而在工廠建設完成之前,小米汽車還有諸多籌備工作要做。

據了解,自小米宣布造車至正式註冊公司的5個月間,小米汽車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用戶調研和產業鏈考察,調研訪談2000多次,拜訪並深度溝通交流了十多家業內同行和幾十家產業合作夥伴。

與此同時,推進汽車的產品定義和團隊搭建,也是小米汽車的核心工作。今年7月,雷軍通過微博為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部門廣發英雄帖;8月,小米總裁王翔便對外透露,自啟動造車後,小米已收到超2萬份簡歷,經過精挑細選,目前組成約300人的團隊。

而11月份,小米在Q3財報中披露,小米汽車業務團隊成員已超過500人。

對於任何業務而言,人,都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因素。而為了更專注地造車,雷軍也在將更多精力傾斜到汽車業務上。

自今年10月份以來,雷軍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的管理職務。對此,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12月14日在微博回應稱,這就是正常的變更。「雷總今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車相關的事務上面,高管們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這是一個姿態,更是一個行動。」

除了雷軍之外,小米集團大家電部總經理李肖爽也已被任命為小米汽車副總裁,負責產品、供應鏈及市場相關工作。此外,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在12月上旬進行的一次人事調整中,小米宣布,葉航軍不再兼任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全力聚焦汽車業務。而他負責的主要是小米汽車自動駕駛團隊。

在汽車的產品定義方面,小米汽車除了依靠自建團隊,也在通過投資和併購加速技術研發的進度。今年8月,小米發布公告宣布,已以約7737萬美元的總交易全資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DEEPMOTION TECH)。

資料顯示,深動科技是一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專注於提供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感知、定位、規劃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動駕駛應用的全套軟體解決方案。

對於該收購,王翔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無人駕駛技術是智能電動汽車最重要的一項核心,小米也決心深度參與。這次收購深動科技,便是希望能夠縮短小米自動駕駛汽車上市的時間。

除此之外,針對智能汽車產業鏈,小米亦不斷出手,參股了多家相關公司。

在年初的分享中,雷軍坦言,決定造車之前他有過猶豫,但在做出選擇後,他則是一往無前。未來10年百億美元的投資規劃,以及全資造車的決定,是小米造車的底氣,也是雷軍的決心。

實際上,對於小米汽車,外界也充滿期待。平安證券的一位分析師認為,第一輪造車新勢力從電動化切入,部分企業已階段性勝出。第二輪新勢力將以智能化為核心,壁壘提升。而以蘋果、小米為代表的具有硬體和軟體集成能力的企業進入汽車領域,將開啟第二輪智能化新勢力浪潮。

手機業務沖頂

雖然汽車業務為小米打開了想像上限,但那至少是三年以後的事情,目前來說,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盤。

今年8月,雷軍在其年度演講中提出一個目標,即在三年時間內,小米手機拿下全球第一。

這個目標,雷軍早在2014年就提過。當年,小米剛剛做了三年的手機,便取得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成績。在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當雷軍被問到小米的長期戰略是什麼時,他脫口而出,「5-10年小米要變成全球第一」。

當時,坐在雷軍旁邊的蘋果高級副總裁布魯斯·塞維爾接著便說道,「It's easy to say, it'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o(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這句話引起現場哄堂大笑,場面非常尷尬。

原先,如果按照小米2014年的市場份額,5年內衝擊世界第一也並非不可能。但是2016年,因為供應鏈的問題,小米手機的銷量出現大幅下滑。

這使得小米非但沒有朝世界第一邁進,反而陷入生死存亡之際。後來,雷軍親自接管了小米手機部,成功帶領小米走出低谷,手機銷量也重返全球前三。

2021年,距離雷軍提出「5-10年變成全球第一」已經過去七年,如果雷軍想要兌現自己當初的目標,剩下的時間剛好是三年。

那麼雷軍這次能實現這個目標嗎?至少今年,小米正呈現出歷史最佳狀態,距離全球第一也只有一步之遙。根據Canalys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達到17%,超越蘋果晉升全球第二。

對於未來的增長空間,王翔曾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手機市場依然能看到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尤其是在一些海外市場,增長機會很大。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則表示,小米想要衝擊全球第一,不會那麼輕易就實現,高級市場的蘋果、中低端市場的Ov以及榮耀,都是小米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根據小米今年Q3財報,小米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從去年同期的4660萬台減少5.8%至4390萬台,全球出貨量排名又跌至第三。對此,一位小米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三季度因為沒有大促也沒有太多新品發布,本來就是小米手機的銷售淡季。

事實上,因為新品發布周期的問題,手機行業中不同廠商也確實存在不同的銷售淡旺季,對小米而言,Q1和Q2往往是其銷售旺季。所以雖然三季度銷量下滑,但從前三季度來說,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1.46億台,已基本與去年全年的水平相當。

因此,小米手機的市場份額能否進一步提升,可以等到明年一季度再做觀察。但接下來小米手機該如何衝擊全球第一,這個問題由盧偉冰來回答會更合適。

目前,盧偉冰是小米集團合伙人、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國際部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隨著雷軍將更多精力轉向汽車業務,盧偉冰也將成為落實小米手機登頂之路的掌舵者。

在今年面向投資者的分享中,盧偉冰提出,中國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場主要面臨三個任務:一是從窄人群到全人群,二是從電子商貿為主轉變成為全渠道運營,三是實現品牌的高級化。

與之對應的,是小米在通過打造Civi、遊戲系列等更多新的產品系列,來覆蓋更多人群;通過對新零售模式的探索,開出超10000家小米之家,發力線下渠道;以及通過對高級產品的壓力測試,來摸索高級市場的打法。

而在國際市場,無論是面向海外的To B市場還是To C市場,小米手機都制定了不同的打法,並且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根據Q3財報,小米手機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市占率排名第一,在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市占率排名前五。

在盧偉冰看來,只要再給小米一些時間,小米就能在更多海外市場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其中包括英國、日本等品牌高地,以及東南亞、中東、非洲等電子商貿占比非常低的市場。

對於小米而言,無論是手機業務,還是汽車業務,都立下了一個三年約。然而,手機沖頂之路道阻且長,汽車量產之路則充滿未知,小米究竟能否創造新的輝煌,雷軍充滿信心,但答案,要交由時間來給出。

新征程 行穩致遠

在過去的一年裡,國際國內同時重建秩序的變局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我們每一個人體驗著世事變化的滋味。我們要為家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鬥,也應為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而拼搏。國家和人民承受著不進則退的壓力,須有非進不可的鬥志。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既然與這個時代狹路相逢,就要勇敢面對。

作者丨白楊編輯丨曹金良圖源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張可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