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70周年|數位技術將使劇場藝術與城市連接更加緊密
澎湃新聞 · 文化 ·

北京人藝70周年|數位技術將使劇場藝術與城市連接更加緊密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6月15日,紀念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學術論壇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隆重舉行。來自文學界、戲劇界、人文社科界的25位專家學者代表匯聚一堂,其中莫言、劉恆、何冀平、廖奔、曹林等5位專家線上參會,共同為新時代北京人藝的發展建言獻策,這也是紀念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

論壇由北京人藝副院長馮遠征主持,共分為三個專題:「作家與劇院」「經典與時代」「劇場與城市」,分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文藝評論家解璽璋、《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徐健主持。

本次論壇更加強調議題的當下性、前瞻性和建設性。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在歡迎致辭中表示,站在建院70周年的歷史節點,北京人藝要在新時代創造新經典,離不開各界專家的專業意見,離不開良師益友們充滿真知灼見的暢所欲言。「我們將以更包容的心態和更宏大的格局去擁抱新的機遇與挑戰,用更現代、更科學、更先進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劇院,將北京人藝建設成更為開放、更具有國際化胸懷的劇院。我們要將人藝風格、人藝精神好好傳承下去,讓劇院與人民、與民族、與國家、與時代結合得更加緊密。人藝人將為此不斷奮鬥,協力同心,使北京人藝真正成為:人民的劇院,藝術的殿堂!」

征主持,共分為三個專題:「作家與劇院」「經典與時代」「劇場與城市」,分別

論壇現場 本文圖片 李春光 攝

繼續發揚「學者型劇院」的優勢,進一步團結中青年的劇作家

主持人馮遠征在開場白中介紹說,進入6月以來,北京人藝陸續舉辦劇本朗讀、經典片段晚會、經典劇目放送等一系列的活動。「特別是6月12日當天進行長達9小時直播,五千萬人次進入直播室,表達了對於北京人藝的祝福,將紀念活動推向高潮。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生日也是我們中國戲劇的節日。」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在接下來的講話中提及,三天前的6月12日,對於北京人藝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是一個歷史性的時間節點。「今天我們選擇在新落成的曹禺劇場召開建院70周年學術論壇,正是表達了我們致敬前輩、致敬經典的態度,同時也體現著我們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的追求。」

「70年來,北京人藝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人民的劇院、藝術的劇院,人藝用70年的舞台實踐和300多部古今中外的戲劇作品為祖國服務,為人民、為觀眾服務。今天,站在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們邀請各位專家朋友參加本次學術論壇,目的就是進一步讓北京人藝打開視野,廣納良言,凝聚新的共識,謀求新的發展。」任鳴說。

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論壇由北京人藝副院長馮遠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

戲劇教育家和導演藝術家徐曉鍾今年已經94歲了,他也來到了論壇現場。發言時,他先回憶了1952年籌建北京人藝,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四巨頭」在討論如何形成北京人藝的藝術風格。「這四位先生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有名的『四巨頭42小時』的談話。凝聚表達了他們的共識:1、首先堅持生活是藝術創造的源泉這個基本原理,認真地向生活學習;2、全面辯證地學習,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3、同時認真地繼承和吸收民族戲曲藝術規律、表現方法,民族的傳統包括我們民族的文學、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曲藝等等,兼收並蓄、融於一體。」

北京人藝作為上演《郭沫若》《老舍》《曹禺》為傳統的劇院,既有《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蘊含詩情詩性的現實主義,也有《老舍》《龍鬚溝》《駱駝祥子》《茶館》描寫北京市的市井生活,富有鄉土詩情的寫實風格的現實主義。還有郭沫若的歷史劇《虎符》《蔡文姬》《武則天》演出所形成的在現實主義基礎上融合著中國的文學、戲曲傳統美學氣度恢弘的浪漫主義精神。

在上演《帶槍的人》《海鷗》《譁變》《伊索》等外國經典劇目的時候,劇院又能夠在自己的美術基礎上,胸襟開闊的借鑑、吸收他們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中有價值的藝術觀點和美學特徵。還有一批如《明朗的天》《烈火紅心》《紅岩》《年輕的一代》等現代劇目,體現了北京人藝的時代激情。

「這就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術風格和美學傳統的基石,在這個基石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為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提供了一批優秀的舞台藝術作品,培養了人藝自己的兩代、三代、四代的表演藝術家,是他們撐起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這座恢宏的藝術殿堂,而且非常可貴的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培養了我們的幾代具有健康審美的觀眾。」徐曉鍾說。

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徐曉鍾回憶1986年深秋,劉錦雲的《狗兒爺涅槃》演出了。1988年6月,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演出了。「這兩台演出的編劇和導演把戲劇新觀念的追求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美學傳統的基石相融合,給我們新時期戲劇的探索和實驗,給予了深刻的啟迪。」

徐曉鍾在發言最後提出,北京人藝特別需要繼續發揚「學者型劇院」的優勢,進一步團結中青年的劇作家、導演、演員和各界專家學者,多舉行「當下創作學術研討會」,促成藝術家和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他特為點出,「曹禺老師說過,北京人藝絕不能夠僅成為保留劇目的博物館。他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風格的劇本,來豐富這個劇院的藝術,這將使劇院不是死水一潭,當然這個劇院不拋棄自己通過艱難困苦、奮發創造獲得的所謂北京人藝的風格,但是我們絕不拒絕新的創造,來發展、滋養我們的傳統。」

5位專家線上參會,共同為新時代北京人藝的發展建言獻策,這也是紀念北京人藝

戲劇教育家和導演藝術家徐曉鍾

北京人藝劇院演員、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在致辭時表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為具有獨特演劇風格的國家級話劇院團,自1952年建院以來,始終堅持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守人民立場,開創話劇民族化和現實主義的探索道路,在幾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創作演出了包括了《龍鬚溝》《蔡文姬》《雷雨》《茶館》《天下第一樓》《李白》等一系列的經典劇目。「創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在中國話劇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著名文化品牌,並在國際戲劇界占有重要地位,無愧於國家級藝術殿堂的稱號。」

濮存昕介紹說,中國戲劇家協會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有著深厚的淵源,北京人藝首任院長曹禺先生,曾擔任中國劇協第三、第四屆主席,在中國劇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濮存昕和任鳴院長成為主席團成員。

社科界的25位專家學者代表匯聚一堂,其中莫言、劉恆、何冀平、廖奔、曹林等

北京人藝劇院演員、中國劇協主席濮存昕

當代劇場藝術與城市

15日下午,最後一場論壇主題為「劇場與城市」,是在北京人藝研究領域諸元當中比較全新且當下感較強的一個話題。

主持人、《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徐健在開場白中介紹說,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戲劇文化,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劇院劇場成為承載激活或者體現戲劇文化最活躍的載體。劇院劇場不僅僅是實體建築樣態,是文化設施的組成,它的存在與演進也天然地參與了戲劇史的書寫,體現了戲劇與時代、戲劇與審美這樣一個復調的關係。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和進步,劇場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也從物理空間上的這樣一個實用功能變成了城市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構成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進而成為了所在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從最初一座劇場首都劇場,到今天五個劇場群,特別是隨著去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建立和啟用,既讓這裡成為北京文化的新地標,也使北京人藝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格局。首都劇場發展,劇場群發展,不僅僅是見證北京人藝藝術與演出的成長與變遷,同時也越來越成為北京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體現著北京這個城市的厚德、厚重,以及包容與創新。

年學術論壇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隆重舉行。來自文學界、戲劇界、人文

主題論壇」劇場與城市」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林,長期關注舞台技術,演劇的走向,他今次的發言題目為「當代劇場藝術與城市」。「首先解釋一下我的發言題目,這裡提到的劇場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傳統意義上承載表演的建築空間,通常是被稱為常規劇場;二是要把劇場和藝術關聯到一起來使用,也就是所謂的劇場藝術。前面的前綴強調了當代,目的在於呼籲當下性、前瞻性和建設性的會議宗旨。」

曹林為參加本次研討會專門寫了論文,限於篇幅比較長,他集中列出了以下觀點:

第一,隨著城市發展進程,觀劇行為由露天引入室內,逐漸形成了標準劇場,或者成為常規劇場,與城市公共文化系統緊密相連。從建院之初對標莫斯科藝術劇院,人藝走過了70年當中,他所用的首都劇場最大化的發揮了城市戲劇中心的作用,不僅是話劇藝術專業化的交流平台,也是向大眾普及戲劇文化的窗口,從一個側面起到了代表首都文明形象的作用。

第二,70年的發展積澱,形成了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和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它也潛藏著另外一種危機,就是容易走向單一和保守。藝術傳統是活態的,20世紀中期以後,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的後現代主義風潮席捲了包括戲劇在內的所有藝術創作的範疇。現代設計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一是城市規劃設計,二是建築設計,三是生活用品設計,就是常規所說的工業產品設計,四是藝術設計。我們所從事的表演設計應該隸屬於第四個層面的藝術設計。與以往常規劇場裡填充內容相比較,新一代戲劇人和觀眾,更加關注擺脫日益同質化的城市空間。近年來,北京人藝新建擴建的五個表演空間,不僅給城市帶來活力,更會形成產生某種特定場域下的劇場藝術匯聚地。

第三,北京人藝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京城文化背景,造就了它的個性,同時也決定了它的未來。未來觀眾所期待的不僅僅是要在這裡回味現實主義的經典,觀賞多元表達精品,還將期待在常規劇場之外追求當代劇場藝術的多種可能性,給觀眾帶來新的觀劇美學。從不同的角度來增強城市氣質,延展首都文化的影響力。

第四,在過去的70年當中,北京人藝一直致力於戲劇空間的元素和方法上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城市發展的關聯,以及對於技術靈活運用,在某些程度上對於全國話劇院團起到了引領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北京人藝還會繼續探尋在不同現實條件下,重新平衡城市環境與互動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當下,數位技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已經把線上和線下、現實與虛擬的跨時空交流傳播變成現實,如果把當代劇場藝術納入21世紀的背景和技巧方法重新考量,就會發現未來的戲劇範疇將會拓展至更廣闊的空間。近期,結合建院70周年進行的一系列的線上展演,已經以數以千萬計的網絡上面觀眾說明這一點。展望未來,數位技術將使劇場藝術與城市連接更加緊密。」曹林說。

澎湃新聞記者王諍6月15日,紀念北京人藝建院70周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林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張艷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