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千年古鎮,最愛枕水而居的這一座,又美又冷門!

江南的千年古鎮,最愛枕水而居的這一座,又美又冷門!

的昔日功用漸漸淡化。但前童人卻對祖先開鑿的水甽情難以舍,保護

◆ ◆ ◆

家萬戶。@賈銘如今,家家戶戶通自來水,水甽

@潘前波/攝

前童古鎮位於寧波市寧海縣。始建於南宋的前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童氏宗譜記載,迪功郎(古代官名,又稱宣教郎,始於宋)童潢遊歷四明山時途經前童,發現這塊「山環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後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舉家從台州黃岩遷徙至此。

為石板,或有雕欄,或刻橋名,或古樸至簡。八卦水系挨戶幽幽流動,聯結古鎮千

@江海視覺

他在慧明寺前結廬定居,故得名「寺前童村」,俗稱「前童」,綿延至今。

問渠哪得清如許

「小橋流水」似乎是江南古鎮的標配,但前童古鎮的「小橋流水」卻又與眾不同。這裡的小橋流水有歷史有故事。

的是小橋——名副其實的「小橋」。也許這是世界上最短最小的橋,多

@賈銘

明代正德三年間(1508),浙東大旱,前童顆粒無收。

童濠開倉救濟族人,並率族人從村外十里的白溪開溝引渠,使田肥土沃,五穀豐登。

蜒向前的石子路,一帶清澈見底的流水,無數枕水而居的人家,連接每戶人家與路

前童村內本無流水,童濠把溪水引入村中,分成許多小股的細流,繞經千家萬戶的門前屋後,方便族人生活之用。

經過數百年的改造,逐漸形成前童引以為豪的「八卦水系」。

方便族人生活之用。前童古鎮的街巷都是水路相連,隨形並行。一條蜿

昔日先祖為水利之便引水入渠,緩緩流淌至今,也成就了前童這道獨特的風景: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曲徑。

當年,童濠把溪水引入村中,分成許多小股的細流,繞經千家萬戶的門前屋後,

當年,童濠把溪水引入村中,分成許多小股的細流,繞經千家萬戶的門前屋後,方便族人生活之用。

前童古鎮的街巷都是水路相連,隨形並行。一條蜿蜒向前的石子路,一帶清澈見底的流水,無數枕水而居的人家,連接每戶人家與路的是小橋——名副其實的「小橋」。

也許這是世界上最短最小的橋,多為石板,或有雕欄,或刻橋名,或古樸至簡。八卦水系挨戶幽幽流動,聯結古鎮千家萬戶。

前童這道獨特的風景: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曲徑。

@賈銘

如今,家家戶戶通自來水,水甽的昔日功用漸漸淡化。

但前童人卻對祖先開鑿的水甽情難以舍,保護之,清潔之,活用之,使之如生命之血液在前童的體膚里流淌,成為前童古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就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景。

卵巷古院藏藝文

前童不僅「小橋流水遍庭戶」,而且「卵巷古院藏藝文」,處處都是文化。

小橋流水有人家,這些人家的宅院也和小橋流水一樣有歷史有故事。

。昔日先祖為水利之便引水入渠,緩緩流淌至今,也成就了

前童古鎮保存了浙江省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以前童宗祠為中心展開九宮八卦的村落布局。

前童宗祠是童氏宗族聚會、祭祀、慶典等活動的場所,建於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由明代大儒方孝孺親手設計。

生活之用。經過數百年的改造,逐漸形成前童引以為豪的「八卦水系」

他受童潢七世孫童伯禮所邀,兩度到前童南岙「石鏡精舍」講學布道,一面課授前童子弟,一面著書立說,還參與了前童修譜建祠。

方孝孺題寫的「詩禮名宗」匾額高懸宗祠,宗祠後柱上掛有童氏格言:「守正學名言忠貞克秉,遵賢母遺訓孝悌是敦。」

廳內「祖訓碑」上刻前童先祖教育後代「耕讀傳家」「奉禮完課」的族訓,特別強調子孫後代以讀書為先,遵循方孝孺的教育理念。

童濠把溪水引入村中,分成許多小股的細流,繞經千家萬戶的門前屋後,方便族人

方孝孺講學處:石鏡精舍

方孝孺在前童奠定了詩禮名宗、耕讀傳家的儒鄉基礎。

前童人愛讀書,僅明清兩代有科舉功名者兩百多人,現當代又有教授、博士、留學生等四百餘人。

前童古鎮濃郁的耕讀文化和宗族精神不僅體現在宗祠祖訓里,也表現在前童各處古民居。

溪開溝引渠,使田肥土沃,五穀豐登。前童村內本無流水,

前童建村距今近八百年,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築有一百多個,民居2000多間,石窗200多扇。

以「群峰簪笏」「明經堂」和「職思其居」等為代表的前童古建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了明清建築的風格。

東大旱,前童顆粒無收。童濠開倉救濟族人,並率族人從村外十里的白

這些宅院以牆上的堆塑或門上的匾額命名,多為四合院。

獨具特色的門樓,粉牆黛瓦的風格,高聳入雲的馬頭牆,獨一無二的海馬鴻梁,屋脊地面,屋裡屋外,處處是精雕細制,處處彰顯著童氏族人耕讀傳家的風範。

事。@賈銘明代正德三年間(1508),浙

「群峰簪笏」擇鄰而居,建在書院「尺木草堂」旁。

此宅兩旁的馬頭牆高聳雲間,俗稱「五嶽朝天」,既防風擋火又古樸美觀。

左右兩大房窗上刻有朱柏廬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惟艱」。其家注重家教,以文育人。

鎮的標配,但前童古鎮的「小橋流水」卻又與眾不同。這裡的小橋流水有歷史有故

@賈銘

另一所「職思其居」也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詩禮之家」。

其台門頂上嵌刻著「職思其居」的匾額,上面刻有魏碑陽文家訓:「告往知來,一隅可發。未雨綢繆,詩義通達。量入為出,禮言周匝。勤儉成家,唐魏足法。山西宅閭,今時氣甲。」

其北面的明經堂也是詩禮之家。台門兩側的墀頭牆上各有一個書卷形匾額灰塑,左面堆塑「禮義」兩字,右面堆塑「孝悌」兩字。

禮、義、孝、悌,既是儒家道德準則,也是童氏家族輩分排序。

中堂有主人親筆所題匾「敦倫凝道」,透顯著文化和人生修養。這樣有文化的民居處處可見。

最是人間煙火氣

前童古鎮吸引人的不只是小橋流水、民居古宅,更是在這小橋流水、民居古宅里生活著的百姓日常。

前童是景區,也是居民區,那些民間技藝、民俗活動在這裡活色生香,真實演繹。

」,綿延至今。問渠哪得清如許「小橋流水」似乎是江南古

@繆軍

青磚黛瓦粉牆間,外鄉人來,村里人往,古鎮老街炊煙裊裊,廚房飄香,有人情味,有煙火氣,有精氣神。

前童古鎮是美食的天堂。

@江海視覺他在慧明寺前結廬定居,故得名「寺前童村」,俗稱「前童

圖源@在寧海

前童麥餅是當地的特產小吃,用小麥粉和水成面,裡面夾餡,用擀麵杖碾成薄薄的圓餅放在鍋上烤熟,香脆可口,很有嚼勁,即食易帶,相傳是徐霞客出遊梁皇山、天台山時隨帶的乾糧。

四百多年前的某一日,徐霞客風塵僕僕趕到了前童梁皇驛留宿,準備次日早起趕路。

他擔心路上人煙稀少,飲食不便,想帶些當地乾糧,驛丞推薦了前童麥餅。

當時的前童麥餅是蒸壓而成的,很厚,時間稍長就又冷又硬咬不動。

徐霞客品嘗後建議撻薄一點,烙一下,這樣保存時間會更長些。

後於南宋紹定六年(1233)舉家從台州黃岩遷徙至此。

驛丞隨即組織前童婦女改良麥餅,越撻越薄,放到鍋上一翻二翻就熟,結果比起原來的更香脆有嚼勁。

翌日,徐霞客行囊里裝滿一大摞改良後的麥餅上路。

此後,麥餅也叫「霞客餅」。

前童三寶(前童鎮的三種特色小吃,分別為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乾)是古鎮美食的代表,傳說與觀世音相關。

明山時途經前童,發現這塊「山環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

前童三寶@唐人立/攝

南海觀世音菩薩去西天辦事途經前童上空,見數百人在六月酷暑日拿著竹竿在曬場打攤在地上的早豆(六月黃豆),汗流浹背。

好漢不賺六月鈿,菩薩大發慈悲之心,搖身變成村姑和他們聊天。

當她得知村人只會簡單的炒煮吃法後,便主動教他們用早豆做老豆腐、香乾、空心豆腐。

黃燦燦的早豆在菩薩的巧手下變出三種吃法。菩薩手把手教,大家很快就都學會了,並好奇地問菩薩這些豆製品叫什麼。

菩薩笑著說:「這是天上瑤池仙宮裡的豆腐三寶啊!」說完就消失不見了。

大家忙跑到屋外,只見菩薩站在祥雲上。所有人跪在地上向菩薩行禮,感謝菩薩教會大家製作豆腐三寶。

童氏宗譜記載,迪功郎(古代官名,又稱宣教郎,始於宋)童潢遊歷四

@潘前波/攝

從此以後,豆腐三寶就在前童流傳開來。為了表示謝意,前童人在自己中堂的佛龕里供奉觀世音菩薩,每逢節氣也都用福禮供菩薩。

近年來,前童古鎮每年都舉辦豆腐文化節,推出了「十味豆腐」長桌宴,吸引天下食客前來品嘗。

除了美食,泥金彩漆、龍舟木雕、石頭畫、草木染、竹編工藝等數十項從國家級到省市縣級的非遺技藝,在前童老街紮根、傳承、活化。

節假日不時還有紅妝巡遊、平調耍牙、舞龍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最熱鬧的莫過前童行會。

前童古鎮位於寧波市寧海縣。始建於南宋的前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潘前波/攝

行會因水而生。為了紀念童氏祖先開渠引流的功德,每年元宵,前童人通過鳴群鑼、抬鼓亭、放銃花等方式來慶祝。

場面隆重,代代相傳,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潘前波/攝

@視覺旅圖-官子旅行

前童民俗博物館則通過圖片或實物向人們展示了前童人的前世今生。

博物館二樓展廳的婚嫁禮儀和紅妝器具展覽尤為精彩,體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海「十里紅妝婚俗」的盛況和文化。

圖片來源:寧海文旅、網絡等

本文來源:山海經雜誌 作者:方秀英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