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的「革命性產品」就是智能眼鏡?江湖早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DeepTech深科技 · 科技 ·

羅永浩的「革命性產品」就是智能眼鏡?江湖早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2018 年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科技產品?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IF2018上自曝即將在 5 月 15 號於鳥巢開一場萬人發布會,期間會發布一款革命性產品。

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在去年 4 月 7 日,羅永浩和羅振宇進行的一次長達 9 小時的交談中曾提到:「下一個計算平台是什麼呢?如果不出意外一定是眼鏡,就是 VR、AR 這種眼鏡」。而且他發下誓言:「我的夢想是做最大的計算平台,並且在平台革命的時候參與或者領導一次」。

這麼看來,羅永浩口中會改變未來 8~10 年的產品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智能眼鏡。

012年,Google推出的GoogleGlass就曾喧騰一時

圖丨羅永浩

雖然在老羅的口中屬於「下一個計算平台」的產品,但無論是從概念、產品還是應用的角度來講,智能眼鏡都不能算是一個新事物。2012 年,Google 推出的 Google Glass 就曾喧騰一時,然而,因為價格過高、應用不多、侵犯隱私疑慮,引發正反兩極化評價後,智能眼鏡就偃旗息鼓了。

不過,融了許多錢的 Magic Leap 也號稱,「Magic Leap One」AR 眼鏡將在今年開始出貨,英特爾投資的智能眼鏡企業 Vuzix 在今年的 CES 上推出首款內置 Alexa 語音助理的產品。近日,戴爾也攜手 META,將以 META 2 頭戴式顯示器以及戴爾 Precision 工作站、PC 捆綁銷售的策略,進攻醫療、製造和建設市場。

當然,最受關注的還是蘋果,市場盛傳下重注 AR 的蘋果已經在開發 AR 眼鏡,其重要代工廠廣達將協助量產,再加上亞馬遜、Facebook 也投入智能眼鏡的開發,傳聞將在今年問世,這些巨頭企業的布局讓智能眼鏡市場再度騷動了起來。

但無論是從概念、產品還是應用的角度來講,智能眼鏡都不能算是一個新事物。2

圖|今年 Vuzix 在 CES 推出了搭載亞馬遜 Alexa 的智能眼鏡 Blade(圖片來源:DT 君)

一名智能眼鏡從業者向 DT 君透露,蘋果計劃使用的技術是波導(waveguide)鏡片,其技術特色就是,可以做出像一般眼鏡鏡片般的薄度,而且視角較廣。

然而,目前波導鏡片的良率還很低,需要靠人工打造,因此價格非常高,相較於目前多數智能眼鏡使用的稜鏡技術,波導鏡片的成本要多上 3~4 倍,一副便宜一點的智能眼鏡價格大概落在 800~1000 美元,高出 3 倍成本換算下來就是 2400~3000 美金如此昂貴的價格很難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買單,再加上成像清晰度還有進步空間,因此蘋果與波導技術合作夥伴蔡司仍在想辦法克服量產問題。

蘋果除攜手蔡司之外,也與在 AR 光學領域具有多項相關專利的以色列公司 Lumus 合作,Lumus 主要技術之一是波導光學元件,加上廣達在 2016 年底投資 Lumus,雙方在去年進一步簽署了技術授權協議,將合作生產智能眼鏡用的鏡頭。由於代工廠往往是根據蘋果的產品藍圖布局相關技術,更確定了蘋果要進攻 AR 眼鏡設備不只是空穴來風。

儘管蘋果動作頻頻,不過,AR 眼鏡要達到成本及效果的平衡點,仍是相當困難,蘋果 CEO 庫克去年接受外媒 The Independent 採訪時就公開表示:「我現在可以直白告訴你,能夠呈現高品質影像的 AR 眼鏡技術並不存在。顯示技術還沒達標,怎麼把這些科技零件裝在人們臉部,也是巨大的挑戰。」另外,智能眼鏡企業也直言,波導技術量產難度仍高,預估蘋果最快也得等到 2019 年才有可能推出 AR 智能眼鏡。

圖丨羅永浩雖然在老羅的口中屬於「下一個計算平台」的產品,

圖|Facebook 先前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具有 2D 掃瞄器的波導顯示器」的專利,有意開發 Google Glass 的智能眼鏡。

智能眼鏡的光學技術難度高,眾人押寶波導

Google Glass 最初推出後可以說是失敗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讓大眾了解到 AR 技術以及應用的初步描繪。Google Glass 主要是利用一個矽基液晶(LCOS)微型投影器加上稜鏡,把計算機創造出來的虛擬信息通過投影到眼鏡邊上的一個鏡片塊,也就是偏振分光稜鏡,再反射到人眼前,形成一種將虛擬影像疊加到真實世界影像上的效果。

未來8~10年的產品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智能眼鏡。

圖丨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佩戴 Google Glass

但因為偏振分光稜鏡在視野和視角有其限制,Google Glass 最讓人詬病的就是顯示區域過小(只有那一塊小小的鏡片),而且可視範圍(FoV,Field of View)的大小與反射面大小成正比,為了達到一定的可視面積,玻璃就必須有一定的厚度,所以 Google Glass 鏡片大概 1 公分,算是偏厚,外型設計看起來有點突兀,這些都導致了用戶的不良體驗,因此後續就有許多企業採用其它技術以改善智能眼鏡的發展,像是 Epson 採用的自由曲面技術,也有許多學界在研究將超透鏡(metalens)應用在 AR/VR 頭顯上,而目前最受關注的就是波導技術。

什麼是波導技術?簡單來說,可以傳遞電磁波訊號的介質通稱為「波導」,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光纖是用來傳遞光通訊的基本光學元件,因為是可以傳導光的介質,也就是一種光波導(Optical waveguide)。而波導透鏡與光纖傳導是基於同樣的技術原理,引導光波通過透鏡。

像是上述提及蘋果的合作夥伴、從以色列的軍事工業研究中獨立出來的 Lumus 就是以波導技術聞名,目前有幾種波導技術常被提及,像是 Lumus 強調的反射波導(reflective waveguide),由諾基亞研究人員開發出的繞射波導(diffractive waveguide)、全息波導(holographic waveguide)。

Lumus 的技術是將微顯示投影機的圖像投影到看起來是透明鏡片的光導光學元件(LOE),影像通過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傳遞到部分反射透鏡的多重陣列,再反射到眼睛。反射波導特色在於可提供較大的視野,其官網指出 FoV 可達 55 度,比其它競爭者一般提供的 30 度可看得更廣。

台革命的時候參與或者領導一次」。這麼看來,羅永浩口中會改變

圖|Lumus 主攻反射波導技術,為蘋果合作夥伴,之前獲得代工廠廣達、手機公司 HTC 投資。

其實,微軟的 HoloLens 採用的就是收購諾基亞而取得的繞射波導技術——將影片從眼鏡右邊或左邊的正前方射入,通過繞射光柵偏折光線,並將光線傳導至眼睛正前方後,再通過同樣的繞射光柵傳入眼睛。這種技術比起陣列波導,需要蝕刻更深的光柵,因此製作難度和成本都較高。而英特爾投資的 Vuzix 在數年前也跟 Nokia 進行專利授權,生產智能眼鏡。

全息波導則是另一種技術。投資機構 Gerson Lehrman Group 的 AR/VR 分析師 Christopher Grayson 表示,這一個名詞很容易產生誤導,「全息波導」中使用的「全息」不是指眼鏡用戶看到的圖像,而是指透鏡內部的光學元件是由納米級全息圖所製成。

他以信用卡為例,信用卡上有一個印在薄膜上的雷射防偽標籤,就是一個全息圖,全息波導採用了相似的方法,由薄膜聚合物(photopolymer)製成的納米級全息光學元件,經過雷射的方式,被嵌入到鏡片上,藉此取代傳統波導中的稜鏡。加州的光學技術公司 DigiLens 多年前就利用這項技術為美國軍方打造出了航空電子抬頭屏幕。

Christopher Grayson 指出,目前波導鏡片仍然是「被動的」,也就是說,鏡片本身並沒有電子組件,只是被動的接受微型投影機投射來的光線,再被動的讓光線穿越鏡片,投射在用戶的眼睛裡。DigiLens 則在研發主動式的全息波導,採用以液晶為基礎的薄膜聚合物,只要電流通過就能改變狀態,一旦成功將掀起重要的技術變革。

消費市場等待大廠帶路,但商用市場已經起跑

有人說,科技產品會先從商業運用興起,再普及到消費市場,例如計算機,從公司行號的生產力工具變成了千家萬戶的基本配備,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過去是商務人士拿在手上的 PDA,而在消費市場失敗的智能眼鏡,有機會成為上述模式的另一個案例。

AR這種眼鏡」。而且他發下誓言:「我的夢想是做最大的計算平台,並且在平

目前,智能眼鏡在消費市場仍屬小眾市場,主要購買者多是遊戲玩家族群,另一塊就是運動族群,例如自行車騎士可以通過眼鏡看到風向、風速、地圖信息,或是很重視娛樂效果的運動愛好者,通過 AR 眼鏡來觀看各類運動賽事。

智能眼鏡想要在消費市場起飛,關鍵還是等到蘋果的產品問世,才能激起大量消費者對於 AR 眼鏡的購買興趣。相較於消費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仍強,智能眼鏡在商業市場已經走出一條路,而且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

在今年的 CES 上,DT 君觀察參展的智能眼鏡公司大概有十多家,大部分都是主攻企業市場而且產品已經量產,幾家企業不約而同談到智能眼鏡在去年就有不錯的成長,今年成長的態勢更強。

香港的智能眼鏡公司 MAD Gaze 創辦人鄭文輝對 DT 君表示,公司在去年 4 月推出第二代產品,截至去年底銷售量大約是 2 萬多台,而在今年 CES 展出最新一代的產品,四月才會交貨,但已經接到了 1 萬台的訂單業績就已經達到了去年的五成,「市場不要說是回溫,而是急速上升,」他說。

為什麼被視為失敗的智能眼鏡能在商業領域復生,主要有幾個關鍵:首先,Google 在去年推出 Google Glass 2.0 版本,明確將焦點轉向了企業應用,將風向帶往了商業端,更重要的是,Google 內部更組了一個團隊,專門跟企業合作開發應用程式。

這一點不只 Google 這樣做,其它的智能眼鏡公司同樣有類似的布局,像是 MAD Gaze 就提供了 SDK 開發包給企業和開發者,開發者社群已經超過 1000 人,讓他們可以直接開發應用程式,而且可與企業內部的信息/數據系統整合,這對強調生產力的企業來說相當重要。

中曾提到:「下一個計算平台是什麼呢?如果不出意外一定是眼鏡,就是VR、

圖|智能眼鏡公司 MAD Gaze 在今年 CES 展出最新一代的產品,四月才會交貨,目前已經接到了 1 萬台的訂單。(圖片來源:MAD Gaze)

另一家公司 ThirdEye Gen 也向 DT 君表示,他們通過開放 API 的方式,可將智能眼鏡與企業資料庫連接,而且他們還建立了一個 ThirdEye 應用程式商店,開發人員可以上架自己開發的免費或付費 AR/MR 應用程式,如果其它使用者下載了付費應用程式,開發者還可以抽成分潤,通過集合各地開發人員之力擴大應用領域,以解決智能眼鏡遭詬病應用不多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是各家企業紛紛調整智能眼鏡的功能及設計,改善用戶體驗,像是成像解析度提升、解決陽光下看不到顯示信息的問題、以及顯示從單目變成了雙目,例如 Google Glass 是只有靠一塊玻璃顯示,現在廠家推出的產品幾乎都是像一般眼鏡,兩個鏡片都可顯示,同時也考量近視族群的需求,企業在設計智能眼鏡時會預留一個位置可供用戶放置單獨的近視鏡片等。

在電池續航力部分,除了通過優化 Android 系統外(目前智能眼鏡多是採用 Android 系統),有些企業則採取可更換電池的設計。

而且,在企業市場智能眼鏡訴求的是提升工作效率,在固定場合內、特定員工使用,侵犯他人隱私的問題較小,也比較沒有外型好不好看、突不突兀的問題,都使得智能眼鏡在垂直市場的推動上相對容易許多。

此外,智能眼鏡涉及的技術其實相當複雜,幾年下來整個產業歷經了大起大落,在裡頭的玩家也經過了一波淘汰賽,許多公司紛紛收攤,像是獲得「安卓之父」Andy Rubin 投資而備受看好的初創公司 CastAR 宣布破產,類似狀況很多,像是中國的奧圖、眾景等等也在 2016 年底爆出破產或是停止營運。

想到在去年4月7日,羅永浩和羅振宇進行的一次長達9小時的交談

圖丨已經破產的CastAR

鄭文輝分析,智能眼鏡投入的研發成本很高,鏡片的工藝相當複雜,涉及了鏡片有不同的切割面,必須使用特殊的塗料,塗料的配方與溫度的不同都會影響效果,例如漏光,當他們第一次試驗生產時,「100 片鏡片只有 6 片是可用的」,現在的量產已經克服上述問題。所以初創公司如果沒有克服量產問題或是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就沒有辦法創造穩定的營收。

工業、教育跟醫療是三大市場

各方人馬試圖從關鍵的光學元件下手,期望讓 AR 眼鏡走向新的發展,以應用來看,目前看來 AR 眼鏡在商業領域倒是活得還行,印度的 ThirdEye Gen 公司對 DT 君表示:「工業、教育、醫療是三大市場,最受歡迎的應用就是遠程協助(Remote Help)」,例如,美國的公司在亞洲的工廠發生問題,亞洲員工戴上 AR 眼鏡到現場檢視,位在美國的工程主管或專家就可以同步看到問題現場的情況,提供維修建議。而 ThirdEye Gen 開發的 X1 Smart Glasses 將在今年三月開始出貨。

教育市場則有兩個方向,一是企業內作為員工教育訓練使用,包括航空、機械維修等都是主要的市場,另一種就是課堂學習,例如美術課程可以看到模擬出的色彩或筆觸畫風,或是機械課程可以看到零件的 3D 結構及輔助說明等。

另一大應用就是醫療領域,DT 君也採訪到了醫療領域的初創公司 Augmedix,採用 Google Glass 作為醫生看診的助手,Augmedix 創辦人 Pelu Tran 表示,醫生每天必須花費至少 3 小時在處理文書、打病例報告,而 Augmedix 提供的方案就是讓醫生配戴 Google Glass(經過病人同意下),所有的問診情況會同步傳送給遠端的抄寫員,該人員就會立刻把看診的情況逐字打成病例報告記錄下來,減少醫生的工作負擔。

這其實不是一個聽起來很性感的應用,但卻是回到最原始的解決問題,讓醫生回歸到專注看病這件事情上,目前 Augmedix 已經跟美國的 12 家醫院合作,截至 2017 年底已經有 1000 付 Google Glass 被使用,」Pelu Tran 說。

巢開一場萬人發布會,期間會發布一款革命性產品。這不由得讓人聯

圖|Augmedix 提供的方案是讓醫生配戴 Google Glass,所有的問診情況會同步傳送給遠端的抄寫員,該人員會逐字打成病例報告,減少醫生的工作負擔。(圖片來源:Augmedix)

當 Google Glass 推出後,掀起了一股智能眼鏡的熱潮,經過了五年時間的發展,產業從高潮沉澱下來後,在商用市場找到了一條路,而且隨著智能語音助理被納入越來越多的產品,未來眼鏡可以跟更多的設備串連互動,都有助於讓智能眼鏡變得更聰明且功能增加。

但就現階段而言,智能眼鏡還是有不少需要改善之處,包括了體積還是偏大、價格昂貴,產品從 800~3000 美元都有,像是 Google Glass 給企業的售價在 1300~1500 美元,META 2 AR 眼鏡則是 1495 美元,微軟的 HoloLens 更要價 3000 美元,都是影響企業和消費者購買的主因,以及電池續航力等。未來智能眼鏡能多快普及,就看這些問題能多快被解決了。

人羅永浩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IF2018上自曝即將在5月15號於鳥

論述至此,再回到羅永浩。如果關於智能眼鏡的推測是準確的,就很容易推斷,他絕不想隨波逐流。如果羅永浩押注於智能眼鏡,那麼錘子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市場和售價。錘子的智能眼鏡會有兩種市場策略:1. 捆綁手機銷售;2. 單獨銷售。

正如上文所述,智能眼鏡往往需要受到手機產品的刺激才能打開自己的獨立市場,因此捆綁銷售智能眼鏡,無疑是將錘子手機的消費者,共享到智能眼鏡上,以此增加後者的銷量。

從錘子旗艦手機 M1L 的首發價格來看,消費者在購買了 2000 到 3000 元的手機後,很難再花費超過 2400 元買一個智能眼鏡。在絕大多數消費者眼中,智能眼鏡是手機的附屬品,而附屬品的價格通常會低於主體,然而智能眼鏡的價格幾乎跟手機持平,甚至有可能更高。所以這種捆綁銷售的辦法,可能會包含一定的風險。

單獨銷售則需要的是消費者購買力。即便蘋果和谷歌都發售自己的智能眼鏡,但在全國範圍內,蘋果手機和谷歌手機的消費人群普遍屬於高購買力人群,他們有足夠的資金,以至於在電子消費品領域花費更多的錢。

錘子能否保證自己的消費者也能達到如此的購買力?反向思考,一旦智能眼鏡的銷量超過了手機,那麼對於錘子來說反而是失敗的,畢竟該企業在手機產品上的研發投入更多、市場營銷費用更高——這也只是羅永浩需要解決眾多難題中的一個。

2018年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科技產品?錘子科技創始

但無論羅永浩五月即將揭曉的是否是智能眼鏡,以及他推出的產品是否改變未來8-10年,智能眼鏡新一輪的熱潮已無疑註定即將來臨,而且今年將是關鍵一年,甚至有可能成為「智能眼鏡元年」。然而,智能眼鏡是否能夠在這次熱潮中成就「下一代計算平台」,這裡面還有太多的疑問和不確定性。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