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分析外星生命會在哪被首先發現:火星僅排第二
參考消息 · 科學 ·

美媒分析外星生命會在哪被首先發現:火星僅排第二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導 美媒稱,除地球外,太陽系還有其他哪些地方有可能也有生命在茁壯成長?最近,一家網站就同樣的問題調查了2400名網友,得到的答覆很有趣。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4月22日報導,排在首位的是木星的衛星木衛二,獲得了47%的受訪者投票,這一點並不令人意外。這顆直徑為3100千米的衛星在冰層下面有一片由液態水構成的巨大海洋,科學家認為這個海洋與木衛二的岩石層相接觸,有可能產生各種有趣的化學反應。

接下來是火星,得票率為23%。美國航天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和其他太空飛行器的觀測結果表明,火星上至少有些地方在數十億年前是適合居住的。當時,火星相對來說溫暖濕潤,表面存在大量液態水。此後,火星的大部分大氣逃逸到了太空,這顆星球因此變得寒冷、乾燥,並且存在可怕的輻射。不過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時至今日,火星表面以下仍可能有微生物存活下來。

16%的受訪者選擇了土星的巨大衛星土衛六。直徑為5150千米的土衛六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以外唯一一處表面存在穩定液態物質的地方——不過土衛六的海洋和湖泊充滿像乙烷這樣的碳氫化合物,而不是水。因此研究人員說,如果這顆衛星上有生命存在,可能會與地球上的生命截然不同,因為地球生命與水息息相關。

土星的另一顆衛星土衛二排在第四位,得票率略高於9%。和木衛二一樣,土衛二在冰層下有一片海洋。不過土衛二要比木衛二小得多,直徑只有500千米。

還有大約2.5%的受訪者選擇了木星本身。木星雲團中的溫度只有零下145攝氏度,雲團以下是一大片液態金屬氫海洋。因此,木星上的生命必須非常奇特,而且要有極強的耐受力。

排在第六位的是金星,得票率只有2%。和火星一樣,金星在很早以前可能很適合居住。但是失控的溫室效應讓它成為溫度極高的一顆星球:目前金星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

星探測器和其他太空飛行器的觀測結果表明,火星上至少有些地方在數十億年前是

經過處理的木衛二彩色圖像,這是一個被冰雪覆蓋的木星衛星。圖像於2014年11月21日發布。

【延伸閱讀】未來十年或在太陽系內發現外星生命存在跡象

反應。接下來是火星,得票率為23%。美國航天局的「好奇」號火

天文學家認為未來十年左右就有可能發現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

網站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快報》報導,一位太空科學家稱未來十年內有可能在太陽系內發現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突破性的研究已經讓科學家們推斷出其它星球上擁有適宜生命存活的環境條件。他們認為在下一個十年就會獲得外星生命存在的真憑實據。

這一驚人言論是以木衛二的研究為基礎的,這顆星球距離地球大約3.9億英里,是少數被科學家們認為能夠存活生命的星球之一。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Kevin Hand博士認為,我們即將揭開人類是否孤單之謎。

Hand博士聲稱,探索木衛二表面的任務已經表明液態水存在的線索,而這正是生命存活的條件。如果在木衛二表面真的存在有機體或者生命的跡象,我們總有一天能夠發現。而且圖像表明,木衛二上可能存活著生命。

對木衛二表面的實驗和觀測表明,木衛二表面有一座液態海洋,深度達到了1000米。雖然其它星球的表面也有著部分水分,但是通常是以冰的形態存在於環境惡劣的星球表面。而且所有的線索都表明木衛二上的海洋與地球上的類似,擁有足夠的能量促使生命所必需的複雜化學反應。

Hand博士和他的團隊稱,未來十年裡一個更複雜的木衛二探測任務正在規劃當中。Hand博士稱:「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其它生命的問題是人類遭遇的最難以捉摸的問題之一。我們現在已經找到液態水的存在,而且對地球生命的研究讓我們推斷出一些擁有液態水的星球是宜居的,甚至是有生命存活的。」(過客/編譯)

(2016-03-18 10:12:07)

【延伸閱讀】美媒:地球是宇宙生命大贏家 外星生命或已滅絕

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導 美媒稱,尋找地外生命,是人類最激動人心的嘗試之一。與之相關的所有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中,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理清頭緒:在人類所居住的太陽系外,越來越多的星球正在進入我們的視線範圍。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月22日發表題為《研究:人類沒有發現外星生命可能是因為它們都死了》的文章稱,很快, James ·韋布太空望遠鏡就會令我們得以窺見遙遠天宇那些史無前例的奇妙景象。我們將機器人送上了火星,以尋找這顆紅色星球遠古宜居的蹤跡。我們的射電望遠鏡對準了神秘的星球,以傾聽那些喧囂嘈雜的來自外星文明的聲音。

然而儘管如此,我們連個外星微生物的影子都沒找到。那麼,大家到底都在哪呢?

在英國《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中,來自國立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可能性:或許我們周圍星球的所有生命體早已經歷了繁盛和消逝——它們來了,然後又走了。

這並非是新觀點。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唱的便是這個觀點:蒼穹浩瀚,時間無限,因而任何生命形態(無論是智能還是其他形式)想要和我們碰面都不容易。這是費米悖論的標準答案。費米悖論指的是宇宙中近似地球的星球無數,而近似人類的生命體卻不見蹤影這對矛盾的存在。

新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生命形態在進化過程中通常相當脆弱,它們往往無法順利度過初始階段,在「嬰兒期」就夭折了。

換言之,或許在太陽系其他行星上,曾經存在過各種微生物生命形態,而它們都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機會進化成為智能生命體。

你可以將之歸咎為氣候變化,而實際情況是早期有機體無法改變所在星球那變幻莫測的氣候。

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阿迪蒂亞·喬普拉說:「處於初始階段的行星環境大都不穩定。要想創造一個宜居星球,生命體需要對水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行調控,以保持星球表面溫度的穩定。」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離不開早期微生物對地球氣候所起到的穩定作用,而在距離我們不遠的、有著相同岩石結構的金星和火星上,可能存在過的任何生命體都未能做到上述這一點。

該論文寫道:「星球誕生初始,面臨著或炙烤或冰封,大氣構成變化多端,要想將一個原始潮濕多山的星球打造成宜居星球,或許就好似試圖駕馭一頭狂野的公牛。大多數生命都敗下陣來。」

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命名為「蓋亞瓶頸」。他們指出,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太空探測器和太空人們就只得去尋找那些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了。壞消息是,我們不太可能找到什麼外星恐龍的骨頭。

喬普拉說:「人類為何尚未發現外星人蹤跡這個謎題或許和生命或智能起源的可能性並無太大關係,倒是和行星表面反饋循環出現快速生物調節之罕見有著較大聯繫。」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純理論而已。或許地球是中了宇宙彩票的贏家,而人類就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得以進化的生命形態,亦或許智能生命就存在於宇宙深處的某個地方。蒼穹浩瀚,時間無限,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答案。

海洋,科學家認為這個海洋與木衛二的岩石層相接觸,有可能產生各種有趣的化學

資料圖片:研究稱人類沒有發現外星生命可能是因為它們都死了

(2016-01-24 10:20:23)

【延伸閱讀】遇到外星生命如何應對?美國宇航局:立即避開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台媒稱,若太空人遇上外星生命,該怎麼應對和處理?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查理˙博登建議,面對外星生命應立即「避開」,而非大眾所期望的進行「文化交流」。

台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2月7日引述美國媒體報導稱,關於太空人該如何對待外星生命,美國太空總署制訂一項處理規則,不過,這並不是符合大眾心中所想的「外星人」,而是太空中的「外星微生物」。

博登表示,NASA不會制訂對待具有高度文明「外星人」的標準方法,因NASA科學家認定太空中不太可能會遇到類似人類的高等生命個體。不過,外星微生物是可能的,博登說,NASA要太空人儘量避免接近可能存在外星微生物的地方,因他們不希望微生物的生存環境,被某些人為因素所干擾。

不過,關於宇宙是否存在外星人,博登並沒給予正面答覆,他僅強調宇宙的確可能存在生命,但可能是以微生物的形式,而非駕駛飛碟、擁有高科技文明的外星人。

太空人遇到外星生命,NASA有一套處理規則。(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網站)

(2015-12-07 11:25:37)

【延伸閱讀】我們是外星人嗎?生命可能起源地球之外

令人意外。這顆直徑為3100千米的衛星在冰層下面有一片由液態水構成的巨大

地球上的生命大約「開始」於38億年前,但它們可能並非「起源」於地球上。正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一種被稱為「胚種論」的觀點,即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太空中的其他地方,隨後被經由隕石或彗星物質散播的方式,在地球早期階段抵達了我們的星球上。

報導,排在首位的是木星的衛星木衛二,獲得了47%的受訪者投票,這一點並不

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發現了有機物成分,甚至有科學家提出了這顆彗星表面是否可能存在微型生物的疑問。一些研究人員相信,類似這樣的彗星可以攜帶著生命物質自由穿越於不同行星系之間,並最終將生命的「種子」帶到了地球上。

網友,得到的答覆很有趣。據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4月22日

維克拉瑪辛格教授和他的同事彌爾頓·溫萊特博士在一份采自地球高層大氣中的樣品進行分析時發現了一些奇特的顆粒,就像這裡的這顆被稱為「幽靈顆粒」(ghost particle)。他們認為這些證據證明了近距離飛掠的彗星在地球上播撒了生命物質,但這一觀點仍然存在著很大爭議。

地方有可能也有生命在茁壯成長?最近,一家網站就同樣的問題調查了2400名

這是維克拉瑪辛格教授和彌爾頓·溫萊特博士採集的另外一項證據,他們認為這可能是某種微型生命聚集體的殘骸。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導美媒稱,除地球外,太陽系還有其他哪些

2013年的英仙座流星雨。當時科學家們使用高空氣球在地球上空大約26公里的平流層高度上採集了大氣顆粒樣品,其中某些細小顆粒似乎是某種微型有機體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9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這是科學家們面對的最大謎團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生命的來源很有可能是在外太空。天體生物學家們正在收集證據證明生命可能起源於銀河系中的其他地方,隨後在大約38~40億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將最初的生命物質帶到了地球上。這種理論被稱為「胚種論」(panspermia)。

科學家們此前已經在彗星上發現了有機物分子以及水冰成分,暗示這類天體有可能觸發了地球上生命的出現。然而,另外一部分人的觀點更加激進,他們認為地外物質 不僅僅是「觸發」了地球上生命的出現,而是認為生命原本就形成於地球之外,隨後來到了地球,並在地球適宜的環境下演化發展起來。

當然,胚種論並非什麼新鮮的理論,它早在1871年就已經被人提出來了。只不過在最近一段時間裡,這項理論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天文學家們發現我們的宇宙中到處都存在著有機化合物成分。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儘管仍然缺乏決定性的證據能夠支持胚種論的觀點,這一理論目前也仍然游離於主流科學的邊緣地帶,但相比以往,這種想法已經不再顯得那麼荒謬可笑。比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彼特·瓦德(Peter Ward)就表示:「我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火星的觀點聽上去很不錯。」他進一步指出,如果真的能夠找到證據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擁有地外起源,這將對目前的科學與宗教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他說:「這將是一次沉重打擊。因為現在很多的宗教極端人士堅持認為宇宙中只有一種生命,那就是地球上的生命。」

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指出,在大約38億年前,當地球上環境條件變得較為適宜時,生命的突然出現似乎顯得有些突兀。而另外一些科學家則進一步猜想在整個銀河系中可能到處都充滿著生命現象。

錢德拉·維克拉瑪辛格(Chandra Wickramasinghe)是英國白金漢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也是胚種論觀點的長期支持者。他相信地球與鄰近的其他恆星系統中的行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有機物質甚至是生命物質的交換。

維克拉瑪辛格教授近期參與發表了幾篇論文,探討的對象是在隕石中發現的疑似有機體化石以及在地球高空大氣中發現的,據他認為是飛過地球附近的彗星所釋放出來的微小的類似藻類的有機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維克拉瑪辛格教授表示:「這在過去純粹是猜想,僅僅是一種理論。但現在,我們有了支持它的證據。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卻正在真實發生。」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維克拉瑪辛格教授與同事們闡述了他們對於生命如何抵達地球的一些觀點。他們寫道:「近期的研究已經在我們銀河系內的一小片區域內發現了超過900顆系外行星。基於這些結果,理論上可以推算出僅僅在銀河系中,就可能存在著大約1400億 個宜居的行星系統,其中大部分存在於較為暗弱的紅矮星周圍。如果這一估算正確,那就代表著距離地球最近的宜居行星世界可能就存在於幾光年之外。這種相對很 近的行星際距離很容易就能經由行星上逃逸出去的 Dirt ,碎屑,以及隕石或彗星的方式聯繫起來。超出行星系(如我們太陽系)逃逸速度的物體,理論上認為其運行 軌跡相對鄰近恆星將是一條雙曲線軌道,因此一般來說直接捕獲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然而,由飛過行星附近的彗星等天體釋放出來的微小顆粒,如 Dirt ,細菌以及 病毒體,儘管同樣擁有雙曲線軌道,但由於質量極小,卻很容易由於空間摩擦作用而減低速度並落入行星大氣,從而將生命的種子播撒開來。」

簡單一句話來說,他們的觀點就是:近距離飛過行星體的彗星是有可能將有機物和分子播撒到行星上的。

維克拉瑪辛格教授和他的同事彌爾頓·溫萊特(Milton Wainwright)博士指出,在2013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期間,一個高空氣球在地球上空大約26公里的平流層高度上採集到明顯是某種微型有機體殘骸的細小顆粒。而最近,他們又在這份樣品中發現了一種微小的奇特鈦金屬球,其直徑與人的頭髮絲相當,並且外部被一層有機黏性物所包裹。另外,維克拉瑪辛格教授的研究組還對隕石樣品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含有某些奇特的結構,可能是某種微型生物體的化石。

但除此之外,胚種論在主流科學界也正在得到一些新證據的支持。僅僅在數十年前,科學家們還認為外星生命的想法不切實際。但現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相信在地球之外發現生命存在的線索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

美國宇航局目前正致力於在火星上搜尋生命跡象,而歐洲空間局則將目光鎖定在了月球上。後者正構思一項新計劃,在月球表面進行鑽探,搜尋可能可以幫助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線索。

而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也已經開展相關實驗,他們計劃將「模擬隕石」射入太空,然後讓它再次沖入地球大氣層。結果發現DNA以及一些細菌孢子能夠經受住隕石在沖入地球大氣層期間的劇烈摩擦和高熱。

此前對於胚種論的一項主要質疑就在於人們認為生命物質將難以在隕石通過行星大氣層期間倖存下來,而這一實驗結果則駁斥了這種觀點。就在上個月,一些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包括史蒂芬·霍金教授以及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田·里斯(Martin Rees)一同表達了對一項耗資1億美元的地外生命搜尋計劃的支持。

(2015-08-19 08:20:00)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