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丁香醫生 · 心理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下降。而這樣的激素變化帶來的狀

微博上有一個 ID 為走飯的網友,2012 年曾在微博上發過這樣一段話: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這大概是網絡對於抑鬱症比較早的記錄。8 年過去了,這一條微博下面已經有 100 多萬的留言,14 萬的贊,每天依然有大量的擁入的粉絲來留言。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有 3.5 億的抑鬱症患者。2019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 6.9%,估算約有 9500 萬患者。

症》抑鬱症是一種發作性的精神障礙,病人在發作的階段,腦5-羥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這也就代表著,也就是每 15 個人中,可能就有 1 個是抑鬱症患者。我們的身邊,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可能有抑鬱症患者。

即使患病率已經如此之高,我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卻還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小 A:我一直以為姐姐只是心情不好,過了這一陣就會沒事了。

抑鬱症是像感冒一樣的疾病,而不僅僅是情緒發作

對於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

就好像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

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發作性的精神障礙,病人在發作的階段,腦 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下降。而這樣的激素變化帶來的狀態變化也可能不僅僅是情緒。

他們還會表現出更多不同的症狀,比如失眠或者嗜睡,暴躁、焦慮、頭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最可怕的是忽視了這些身體的提醒。

小 B:網上有很多抑鬱症的測試,結果可信嗎?

僅靠抑鬱量表不能診斷抑鬱症

目前所有(正式)抑鬱自測量表所評估的,都是「抑鬱狀態的嚴重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近一周或者近兩周你的情緒、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抑鬱狀態」。

但凡經歷考研失敗、戀愛分手等重大的人生事件的當下,不少人會產生「我不好,世界糟糕,未來沒希望」這樣的念頭。

一旦經歷一個階段的調整之後,這個重要的事件過去、壓力消失了,抑鬱狀態也將煙消雲散。

如果量表結果顯示你處在抑鬱狀態,不等於你已經患了抑鬱症。

先別急著下定論,抑鬱量表在診斷中僅作為參考,去精神科醫生那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小 G:我看她之前成天笑嘻嘻的,從沒想過她竟然會得抑鬱症。

03 樂觀的人也會得抑鬱症

「愛笑」「樂觀」並不能保護一個人不得抑鬱症。目前沒有研究發現,笑或者樂觀的人更少得抑鬱。

本質上,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和生理基礎,任何人都有得抑鬱症的可能性。

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另外,抑鬱症往往只有處在發作期,它的種種症狀才會顯示出來。

我們似乎可以認為:生性樂觀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鬱症,在抑鬱發作期間,她將暫時變得不再樂觀。

小 C:朋友得了這個病就覺得和絕症一樣,擔心他一直好不起來。

04 抑鬱症可能會伴隨一生,但也可以和它和平相處

抑鬱症的確容易復發。

根據一項 15 年的隊列研究,抑鬱症的終身復發率高達 80%,頭五年未曾復發的治癒患者,在之後的十年裡也有 50% 出現復發。

但抑鬱症患者並不是一直處於抑鬱狀態中,而是會有抑鬱發作階段。就好像一顆壞掉的牙齒,時不時會痛起來。

在發作期,內心體驗極度痛苦;突然哭起來,反覆絮叨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現的情況。而在緩解期,痛苦折磨會大幅降低,對生活的影響也會減輕。

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就好像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抑鬱發作期從幾天到幾周,甚至到 6 個月或更久。持續有效地治療,更重要的是幫助抑鬱症患者提高生命質量和減少復發的可能。

小 E:朋友確診之後,醫生開了一些藥物,但他經常偷偷漏服,我也聽說吃藥會有副作用,很糾結該不該督促他好好吃藥。

05 抑鬱症可以不吃藥,但不能不治療

確診抑鬱症後,醫生會評估患者的病情及經濟狀況,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服藥或者在服藥的基礎上接受心理治療。

如果實在不想吃藥,可以勇敢地把這個顧慮表達出來,或許還能告訴你一些服藥之外的治療選項,比如經顱磁刺激、認知行為療法等等。

總之,改變的方法有很多,唯獨不建議做的,就是什麼都不做,或自己偷偷改變治療方案,等它自己好。

小 D:自從知道她是抑鬱症之後,特別擔心她突然自殺了。

06 抑鬱症的確可能出現自殺傾向

患上抑鬱症,自殺的風險的確會變高,但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想自殺。

根據美國 HHS 官網公布的數據,門診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的人數占比大約為 2%。

有數據顯示,至少 60% 曾經嘗試自殺的人,是心境障礙患者(主要包括抑鬱症和雙相障礙)。

這也是在醫院也好,心理諮詢機構也好,都把自殺傾向作為重要的評估點的原因。

了。抑鬱症是像感冒一樣的疾病,而不僅僅是情緒發作對於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於重度抑鬱有自殺傾向的人來說,抑鬱緩解期,也就是看起來「好」起來的時候自殺風險反而會升高,需要家人和朋友注意防護。

小 F:我一直以為得了抑鬱症就是一直不開心,所以當我的抑鬱症朋友突然和我開玩笑,我還以為她好了。

07 抑鬱症不總是不開心的

抑鬱症並不會改變人的各種基本屬性,我們都一樣,一天中也有情緒波動。

抑鬱發作期間,他也仍舊會笑。只是那些快樂可能稍縱即逝。有些患者,甚至在發作期,還會努力表現出開心的樣子。

開不開心從來就不是抑鬱症的典型表現,也不要拿開不開心判斷抑鬱症是否好了。

小 H:自從知道朋友得了抑鬱症,總想特意做點什麼事逗她開心,應該比什麼都不做好吧?

08 不需要刻意逗抑鬱症患者開心

抑鬱發作期間,病人的情緒體驗會變得「空白」,動力會變得低下,對自己的認識會偏向負面,食慾和表達欲都可能會下降,我們做的那些事,可能暫時觸動不到他。

真相。小A:我一直以為姐姐只是心情不好,過了這一陣就會沒事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不過這種特別的對待,會被患者接收到,但效果並不確定。

可能會被理解為「關心我的方式」,也可能會被曲解為「這代表我不正常」或者「你說的我做不到,壓力很大」。

更好的做法可能是順勢而為,推波助瀾。如果他想坐著曬曬太陽,那就陪他曬太陽,而不是讓他出去走走。

傾聽他想要的,而不是給更多的「指導」建議。

小 I:他很多次一睡就是一下午,錯過了我們的約會。有時候真的忍不住對他大喊你能不能振作一點,努力一下下就好了。

09 他不是懶也不是不努力,只是負面情緒很難控制

抑鬱症表現出的退縮、畏難情緒,並不是軟弱的表現。

抑鬱症患者在發病的時候,強烈的負面體驗遠遠超出了他自己能調節的範圍,他可能會因此感到自責、無助。

「想開點」「你經歷的都是小事」這樣的勸慰這時候是無濟於事的。病人的身體裡的某個調節器暫時壞掉了,就好像我們不能讓一個感冒的人馬上停止咳嗽一樣。

於抑鬱症的了解卻還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關於抑鬱症的10個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而抗抑鬱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症狀,心理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打破「越難受越不想動,越不動越難受」的惡性循環,讓自我調節機制重新發揮作用。

小 Z:男朋友得了抑鬱症,我不知道為什麼也常常覺得很疲憊,說話也很消極。抑鬱會傳染嗎?

10 抑鬱症不會傳染,但也請照顧好自己

我們總說需要對抑鬱者給予更多的愛和包容,但也別忽視了陪伴者。

事還是家人,都可能有抑鬱症患者。即使患病率已經如此之高,我們對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陪伴的人往往因為疲憊和缺乏支持、理解,自己的壓力很大,也可能會處在抑鬱狀態。這不是傳染,而是疲勞、壓力、自我關懷有限的一種結果。

如果感到需要幫助,可以試著找一些抑鬱症小組,找到一群一起陪伴抑鬱症的人,更容易獲得歸屬感。

抗擊抑鬱是場持久戰,照顧好你自己,他才能在你支持下走得更遠、更堅定。

關於抑鬱症,其實,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多,甚至我們都還搞不清楚,身體裡的哪部分出了問題讓我們變得如此「脆弱」。

正確認識和理解抑鬱症,是我們和社會要共同邁出的關鍵一步。

錯誤的認知、過度的解讀、疾病的泛化……都會讓「抑鬱症」變成一種不滿,或者是一種刻板標籤,而忽略了它背後一個一個真實的人,以及他們真實的情緒和生活。

最後還是想說,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我們才剛剛開始。

但開始,就有希望。

15個人中,可能就有1個是抑鬱症患者。我們的身邊,無論是朋友、同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這也就代表著,也就是每
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9%,估算約有9500萬患者。
據顯示,全球有35億的抑鬱症患者。2019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抑鬱
萬的贊,每天依然有大量的擁入的粉絲來留言。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

監製Feidi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圖文配圖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一部講述患有抑鬱症的丈夫和他的妻子一起面對抑鬱症的溫暖故事。

拓展閱讀

(如果覺得很難過,點開下面的文章試試)

早的記錄。8年過去了,這一條微博下面已經有100多萬的留言,14
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這大概是網絡對於抑鬱症比較
博上發過這樣一段話: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Mueller T I , Leon A C , Keller M B , et al. Recurrence after recovery from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uring 15 years of observational follow-up.[J]. Am J Psychiatry, 1999, 156(7):1000-6.

[2] Hardeveld, F, Spijker,等. Recurr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its predicto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Netherlands Mental Health Survey and Incidence Study (NEMESI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LONDON-, 2013.

[3] Kang, Sim, Wai, et al. Prevention of Relapse and Recurrence in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Controlled Tri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5.

[4]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health-day/2017/handouts-depression/what-you-should-know/zh/

微博上有一個ID為走飯的網友,2012年曾在微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