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同鄧華共過事的彭老總,為何會推薦其接替自己擔任志願軍司令
史酒趁年華 · 軍事 ·

從未同鄧華共過事的彭老總,為何會推薦其接替自己擔任志願軍司令

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同志,提起鄧華,都會半開玩笑的說上一句,他這是兩頭冒尖啊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在入朝初期,鄧華的13兵團司令部被直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鄧華一躍成為了第一副司令,是整個志司的二號人物,僅次於彭老總,可謂大大的冒了一次尖。

1952年時候,朝鮮戰場上中美雙方進入了相持階段,彭老總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回國養病,鄧華憑藉在朝期間的優異表現,接替成為了志願軍總司令,並最終成功帶領志願軍逼迫美軍簽訂了停戰協定,達到了自己軍事生涯的巔峰,又冒了一次尖。

第一副司令,並最終接替彭總成為司令呢?其實這跟鄧華身上具備的一些特質是分

彭老總跟鄧華在之前的工作中幾乎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他對鄧華的器重卻是人盡皆知,在一次吃飯時,彭總甚至當著眾人面誇獎鄧華道:「你這個人呀,膽大心細,能打仗。主席、軍委選你來朝鮮是對的,我看你幹得相當出色嘛。」

1950年入朝之初,人民軍隊經歷了多年抗戰和解放戰爭的磨鍊,軍中戰將如雲,為何會是看起來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氣質的鄧華擔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並最終接替彭總成為司令呢?其實這跟鄧華身上具備的一些特質是分不開的。

少有的能文能武將軍

什麼樣的人參加革命最可貴?

不是那些一窮二白,一無所有的泥腿子,而是那些明明有著豐厚家世,可以衣食無憂過完一生,卻拋下一切,為了理想提著腦袋鬧革命的人。

鄧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鄧華是湖南郴縣人,祖父鄧興堯,20多歲就考上了秀才,曾出任雲南馬龍州知州。外祖父更厲害,是郴州的巨富,家資豐厚,從小鄧華就是衣食無憂。

鄧華兄弟兩個,哥哥鄧多華1926年參加了共產黨。大概是受到了哥哥的影響,1927年鄧華考上了南華法政學校,並在那裡光榮入黨。

當時的紅軍戰士,十有八九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大老粗,鄧華是少有的「帶藝從軍」的士兵,當然有文化也為鄧華鋪平了今後晉升的道路。

磨鍊,軍中戰將如雲,為何會是看起來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氣質的鄧華擔任志願軍

參加紅軍後,鄧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職務是七師政治部組織幹事,接受的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拿著筆和紙,在被革命軍攻克的郴州大街小巷上書寫、張貼標語。

鄧華跟父親一樣,有著一手好字。父親喜歡逢年過節給鄉親們寫對聯、春條;鄧華則是埋頭書寫革命標語。

什麼「打倒土豪劣紳」、「保衛井岡山根據地」等等,陶鑄的妻子曾志曾回憶說,鄧華的毛筆字在井岡山名氣很大,許多人都來找他寫橫福,溫文爾雅的鄧華也是來者不拒,盡心盡力幫助大家。

不光字寫得好,鄧華的文學功底也相當紮實。

色嘛。」1950年入朝之初,人民軍隊經歷了多年抗戰和解放戰爭的

一次在同國民黨作戰中,鄧華的部隊繳獲了許多「白金龍」牌香菸,質量過硬,口感出色,鄧華把一部分送給了中央領導,自己也留了一些。

後來在一次會議上,主席看到了鄧華,嗜煙的主席眼前一亮,立刻喊住了他,脫口問道:「你那個白金龍還有沒有啊?來一根嘗嘗。」

鄧華一笑,急忙從口袋裡掏出珍藏的一盒白金龍,拿出一支遞給了主席。這時候他看到聶帥等幾人,又忍痛摸出幾根每人發了一根。

主席看到鄧華小心翼翼的樣子,扭頭和聶帥等人開起了玩笑:「你瞧,他這一支支的往外掏,叫財不露白啊。」

鄧華也笑了,接口道:「不不,我這是細水長流嘛。」

這個人呀,膽大心細,能打仗。主席、軍委選你來朝鮮是對的,我看你幹得相當出

「哈哈,我們就要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了,涉遠祁連外,來從晉地游。這回東渡黃河,就看你們怎麼細水長流?」主席興致頗高,吸了一大口煙,高興的說道。

鄧華知道主席吟誦的兩句詩是從李白《渡荊門送別》的「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化來的。乾脆接口背了一遍: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主席更開心了,拍著鄧華的肩膀樂道:「一字不差!誰還敢說我們紅軍裡面沒有秀才啊!」

從此以後,鄧華軍中秀才的稱號就傳開了。

一個真正懂得怎麼打仗的政委

因為有文化,所以鄧華的前半截軍旅生涯都被牢牢的釘在了政工幹部這個角色上。

從連黨代表、團政委、師政委一路做到晉察冀軍分區政委,他一直無法擺脫政工幹部這樣一個標籤。

直到1940年春,他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才總算開始了其軍事指揮生涯。

我軍部隊的政委,做政治思想工作一流,指揮打仗一般都不太在行,鄧華卻是個例外,一臉書生氣的他對戰局發展有著深刻的判斷洞察力,甚至連他的老上級,軍事天才林彪也不得不服氣。

解放戰爭時期,提起七縱或者44軍,人們習慣的將其稱為鄧華縱隊。

這支部隊是華野十大主力之一,威名赫赫。每當有四野的老人提起他,總忘不了感慨一句:如果當年林彪聽取鄧華的建議,那麼三戰四平也就不會那麼慘了。

鄧華的器重卻是人盡皆知,在一次吃飯時,彭總甚至當著眾人面誇獎鄧華道:「你

三戰四平是解放戰爭時期一場有名的惡仗,發生在1947年6月。在此之前雙方已經在四平交戰了兩次,第一次鄧華率部隊奪取四平,第二次東野血戰一個月後又放棄了四平。

這三戰四平,東野是攻,國民黨軍是守。

四平是連接內蒙和中朝邊境的戰略要衝,1946年5月國民黨占領四平後,就苦心經營,下定決心要守好這個關口,從而將解放軍分割開來各個擊破。

防禦四平的是國民黨71軍,軍長陳明仁。陳明仁黃埔出身,有勇有謀,深受蔣介石欣賞,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能打硬仗的將領。

彭老總跟鄧華在之前的工作中幾乎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他對

後來陳明仁起義投誠,主席等對其禮遇有加,並被授為開國上將,這跟陳明仁在四平的出色表現分不開。畢竟,拋開立場,強悍的戰將,不管誰都會欣賞的。

四平在敵手讓林彪如鯁在喉,1947年5月,他指揮發動了強大的夏季攻勢,發誓要奪回四平。按照當時他的估計,四平守敵最多只有2萬人,真正的戰鬥力可能不到4個團。

然而實際上,精明的陳明仁專門精心研究過林彪的作戰思路,他清楚林彪進攻時一般攻城兵力少,打援兵力多,等到外圍據點清除差不多了,才會逐漸增兵增加進攻壓力。

所以陳明仁抓緊時間調集兵力入四平,並加強城防工事,短時間內將四平城內兵力增加到了4萬人,大大超出了林彪的預估。

這一切都被善於分析思考的鄧華料到了,當時被安排進攻的只有李天佑和鄧華兩個縱隊,在他看來,這樣兵力優勢不大,可能會產生變數,只有增兵到3個縱隊,才有把握拿下四平。

身邊有人勸他不要向上級反映情況,畢竟第二次打四平時候他就向林彪提過兵力不足一事,並遭到了批評,這次再提,很有可能會被斥為右傾。

然而鄧華依然義無反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相對於戰鬥的勝利和士兵的生命,個人榮辱不算什麼。

領志願軍逼迫美軍簽訂了停戰協定,達到了自己軍事生涯的巔峰,又冒了一次尖。

這一次林彪倒是沒有批評鄧華,可是也僅僅只是給多增加了一個師。

事後,眾人復盤戰鬥經過,悲哀的發現,如果多增加的是一個軍,四平也就打下了,不過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6月14日晚八點,我軍對四平展開了總攻。

這場戰鬥打得慘烈無比,緊急關頭,陳明仁甚至把棺材抬上了城頭,發誓要與城共存亡。

17日2時,鄧華手下的獨立1師終於突破敵人防線,率先攻入城內。在陳明仁的命令下,蔣軍將美國援助的一袋袋麵粉黃豆等壘成工事,拼死防守,以阻擋我軍進攻。

這件事後來也成為了蔣內部其他派系詆毀陳明仁的一個點,最終陳被老蔣剝奪兵權閒置,從而間接導致了陳明仁最後的起義。

20日,四平守敵已經被消滅殆盡,殘敵被壓制到了城東北角幾座工廠內,東野已經取得了四平市區五分之四的地方。

然而多日的死戰,我軍傷亡也很是慘重,已經無力再進一步擴大戰果了。

此時的陳明仁,困守在一個化工廠地下室內,彈盡糧絕,身邊的衛隊也已經打光了。絕望之下,他發電報給杜聿明,請他照顧好自己的子女。手邊放著一把手槍,只等著解放軍衝進來以後舉槍自盡。

戰爭變化往往就在一瞬間。此時的國民黨軍增援部隊,也已經拼死打到了四平外圍,無奈之下林彪只能將鄧華縱隊抽出來打援,四平的攻擊力量更加薄弱了。

6月26日,我軍停止了對四平的進攻,全線撤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戰鬥沒有實現戰略目的,相當於失敗了。

多年後,軍事專家分析這場攻堅戰時,客觀的評價道:這是東野指揮部的失誤,也可以說是林彪的失誤。

國養病,鄧華憑藉在朝期間的優異表現,接替成為了志願軍總司令,並最終成功帶

如果當初林彪聽從了鄧華的提議,一切都可能會不一樣。

通過三戰四平這一仗,林彪更深入地了解了鄧華的才能,此後的征戰中對其更加倚重。韓戰爆發後,更是極力向主席和軍委推薦鄧華。

當時軍委剛決定將四野的13兵團改組為東北邊防軍,準備隨時入朝作戰。

按照主席本來的想法,是讓粟裕擔任司令,肖勁光任副司令。遺憾的是粟裕重病纏身無法到任,肖勁光又忙於海軍工作也無法抽身。

52年時候,朝鮮戰場上中美雙方進入了相持階段,彭老總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回

至於13兵團的司令員黃永勝,林彪又認為能力不足以勝任,最後推薦了一向看重的鄧華來擔任了這一極其重要的職務。

當時鄧華是15兵團司令員,為了這一任命,還專門將兩個兵團的領導班子進行了對調,為此事,黃永勝還耿耿於懷了好久。

朝鮮戰場大放異彩

韓戰爆發後,彭總掛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保家衛國之戰。

鄧華作為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跟彭老總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合作。

彭老總常年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是一位很高明的軍事家,資歷和戰功都不是其他人能望其項背的,再加上在指揮作戰時,脾氣比較大,因此很少有人敢於當面反駁頂撞,然而就是這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鄧華,卻多次敢對彭總的決定進行質疑。

整個志司的二號人物,僅次於彭老總,可謂大大的冒了一次尖。19

熟悉抗美援朝戰史的朋友都知道,志願軍入朝後,先後發動了五次大戰役,其中前三次都取得了勝利。

勝利後的志願軍內部,漸漸產生了輕視敵人的思想,想要速勝,想要快速結束戰鬥。結果在第四次戰役時就多少吃了點虧。

關於第五次戰役的打法,志司內部有了不同的意見。

鄧華認為應當穩紮穩打,把敵人放進來,放到鐵原、金化地區然後攔腰一截,這樣以逸待勞,後勤壓力小,容易取勝。

然而彭總卻認為有些保守,鐵原是平原,敵軍坦克進來不好對付,應當集中兵力大規模反擊,爭取速勝,給敵人致命一擊。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打響。這場歷時五十多天的大戰,殲敵八萬兩千餘人,自己損失八萬五千餘人,尤其是在戰役最後階段,後撤中發生混亂,兩萬多人失蹤,僅180師就損失七千多人。

兵團司令部被直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鄧華一躍成為了第一副司令,是

戰後,彭總也對自己的戰略戰術進行了反思,並承認鄧華的想法更加穩妥務實。對鄧華也更加另眼相看。

第五次戰役中,陳賡受到了軍委的委派,來到了朝鮮戰場。陳賡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功,都是要超出其他人的,鄧華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一次吃飯時,鄧華停下筷子,瞄了彭總一眼說道:「總部領導的位子,是不是重新排一下啊。陳賡同志擔任第一副司令員,我擔任第三副司令員就好,第二副司令員由宋時輪同志擔任,您看怎樣?」

彭總看了看鄧華:「你這人啊,是很有本事的,來朝鮮以後咱們共事,我看你干很好嘛。」說完就低頭繼續吃飯,似乎這件事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原來幾個月共事下來,彭老總對鄧華已經很有好感,發現他是一個能夠拍板、敢於拍板的人,辦事情抓得起、放得下,肯動腦子思考的將領。因此,彭老總回絕了鄧華的請求,說:「這不用你考慮,是組織上的事。」

為此彭總還親自致電主席,要求鄧華繼續留任第一副司令員,並得到了軍委肯定的答覆。

1952年4月,彭總因病回國休養,鄧華順理成章代理了司令員兼政委。這也成了他軍事生涯最高光的時刻。

他這是兩頭冒尖啊。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在入朝初期,鄧華的13

接任了司令的鄧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當時朝鮮戰局陷入膠著,可是談判桌前卻是紛爭迭起,鄧華敏銳判斷到敵人很有可能為了增加籌碼,隨時發動攻擊。

於是先下手為強,從9月中旬到10月底,志願軍發起全線反擊,先後攻擊60處敵軍目標,殲敵兩萬七千餘人。此舉得到了主席的高度讚揚。

至於1952年10月那場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更是鄧華全權指揮的,這次戰役中,鄧華清晰地判斷了局勢,很好的調動部隊,順利的守住上甘嶺,徹底穩住了朝鮮局勢。

1953年6月,停戰協定終於眼看就要達成,鄧華的夢想要實現了。

然而6月17日晚,南韓當局又出了么蛾子,他們在南韓軍隊的訓練中心「就地釋放」了2.7萬名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按照停戰協定規定,戰俘是要交還對方的,這樣釋放,相當於扣留,是明目張胆破壞和談的行為。

鄧華得知消息,拍案而起,對身邊的楊得志道:「李承晚這老小子不敞亮,要給他點苦頭吃吃才行!」

7月13日,志願軍在金城前線展開了報復性攻勢,1000多門火炮同時打響,其中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連打三個齊放,頃刻間南韓陣地就陷入一片火海。

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同志,提起鄧華,都會半開玩笑的說上一句,

三天時間志願軍強推十五公里,殲敵五萬餘人。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陸軍參謀長克拉克無奈地嘆道:「他們比以前更強大了。」

7月27日,停戰協定正式簽訂,這一刻,鄧華的眼睛濕潤了。

鄧華的後半生是不太幸運的,因為跟彭總在朝鮮結下的革命友誼,後期也受到了牽連。那些想要打倒鄧華的理由看起來如此可笑,僅僅因為彭總愛罵人,卻從沒罵過鄧華。

1980年7月3日,鄧華在上海病逝,享年70歲。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