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卡來標記生活 朋友圈流行花式打卡你咋看
華商網 · 媒體 ·

以打卡來標記生活 朋友圈流行花式打卡你咋看

健身打卡、學英語打卡、閱讀打卡……你的朋友圈被朋友的

健身打卡、學英語打卡、閱讀打卡……你的朋友圈被朋友的打卡行為刷屏了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打卡悄然走入我們的生活,朋友圈更是成為各種花式打卡的聚集地。以打卡來標記生活成為年輕人越來越常見的一種習慣。是什麼讓人們痴迷打卡?他們從打卡行為中獲得了什麼?

生活萬事皆可打卡

早起早睡、健身、背單詞、練口語、閱讀、旅遊……生活萬事皆可打卡。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不少人不僅痴迷每日打卡,還非常享受在社交網絡和影片社區直播或錄製自己的打卡過程。

「宸宸正在參加×××推出的60日英語打卡活動,今天是讀書打卡的第10天。請大家見證我的成長。」3月19日晚,陪孩子完成了當天的閱讀任務後,宸宸爸爸拍了一張當天打卡的內容照片,配上文字,在朋友圈打卡。兩周前,宸宸爸接到兒子所在英語培訓機構班主任的信息,學校推出了閱讀打卡活動,每天堅持閱讀,完成後拍照發朋友圈打卡,堅持60天,可以獲得證書和獎品。和宸宸商量之後,宸宸爸便報名了。宸宸爸爸坦言:「參加這個活動,一方面為了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複習他學的內容。」

像宸宸爸一樣,在朋友圈給孩子打卡的家長不在少數。有一些家長是自發記錄孩子的學習情況,也有一些是培訓機構和學校要求的。雖然部分家長覺得朋友圈打卡對孩子學習有幫助,但是家住未央區的董女士卻很是困擾。今年寒假,董女士給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報了一個書畫班。書畫班以獎勵的形式,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家裡按時完成繪畫作品,並拍照在朋友圈打卡。董女士不滿:「一開始,孩子興趣很大,每天回家畫完催著我發圈,但慢慢他就不耐煩了,變成交差,隨便敷衍了事。」另外,由於打卡要帶培訓機構的名稱,董女士覺得這是藉機在推銷,「有時還要集贊,別人一看就是變相在做廣告。」

儀式感帶來的充實

西北農林大學的龐瀟同學在水滴閱讀上已經堅持了82天,昨日,她告訴記者,「還有不到20天就結束,已經養成習慣了」。時下流行的這類朋友圈打卡計劃因為積極向上的學習光環,暗合了人們使用朋友圈的展示心理:一些加入這類分享朋友圈打卡計劃的讀者表示:「希望身邊人可以知道我在學習,他們的關注會讓自己更加自律,養成學習習慣,更容易打完卡。」

龐瀟就認為自己有些惰性,但朋友圈打卡這種方式比較有效,可以提醒自己有計劃有目標地做事,明確每天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因為朋友圈較為公開,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的監督,所以也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談到收穫,她頗為開心,「收穫嘛,養成閱讀的習慣吧,還有就是對英文閱讀不犯怵了,想啃英文原著小說了,現在讀論文也不害怕了,我要發英文論文。」

甚至在有些讀者眼裡,打卡行為是一種儀式,堅持健身的讀者王女士就表示,「日復一日地打卡,給了我日積月累的安全感:打卡的一天是認真生活的一天。這種簡單的儀式帶給我滿足和充實,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別讓打卡流於形式

天道酬勤,每日精進,這種想法和成效,不管是對天才也罷,對普通人也罷,永遠都是奏效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能讓曬圖、刷朋友圈、參與活動、領取禮物等使打卡流於形式,這樣就會得不償失。

陝西省傳播學會心理學分會會長史飛翔認為,朋友圈打卡學習這種現象應該一分為二來看,「既要看到其積極的、給人帶來心理暗示的一面,如果你堅持打卡,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告誡自己將這件事堅持住,這樣的話,行動起來心裡就會有種很強的動力」,但另一方面,他覺得沒必要追求這種「形式感」,「一個人做一件事的動機是否強烈,取決於心裡對這件事認可的程度。我個人覺得,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的話,有時候悄悄地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裡去做,可能會比這樣大張旗鼓地宣揚更好一些。應該更加務實地去做,沒必要向世人宣示。」

在史飛翔看來,「所謂的成功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編輯:楊蓓蕾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