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究竟有多大?從明朝城牆那些事兒說起
大洋網 · 歷史 ·

「西關」究竟有多大?從明朝城牆那些事兒說起

說到荔灣,人們馬上會聯想到西關

事實上

好些人至今還是荔灣、西關分不清

甚至於分不清荔枝灣與它們的關係

三者常常混為一談

現在,就隨小荔來了解一下這段古吧~

「西關」一說,其實比「荔灣」出現得早,卻又晚於「荔枝灣」。三者之間,本來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關的最早劃分,源自明朝廣州拆「宋三城」興建西城牆之後,是明清以後的城西商住區的統稱。

作為地域概念,兩者有重疊部分,今天的荔灣大於西關;作為行政概念,荔灣現在還要加上原芳村區這一塊,是一個總面積超62平方公里的行政區域;作為文化概念,兩者則都是親水的,皆屬於嶺南水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西關」的說法呢?

舊時廣州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門外就是關。門內是城,是行政中心;門外為市,是商住地帶。

宋朝時,廣州由中城、東城、西城三城組成,史稱「宋三城」,西關屬於西城城外的濕地。到了明朝,三城合一,城區範圍擴大,西城牆修至今天的人民路一帶。城牆重築的結果,西關才有了個定位。

西關之名的最早被提及,是「西關汛」。這個「汛」,卻與潮汛無關。清道光年間的譚塋在《樂志堂文集》中寫道:「西關汛直接北門之卡,遙通南岸之村……我朝特設千戶所焉,責綦重也,事較繁也。」

三者常常混為一談現在,就隨小荔來了解一下這段古吧~

△涌邊人家

「汛」在清代是軍隊駐防的地方。這支軍隊實際上亦承擔警察角色,負責維持社會治安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就像今天人們遇緊急情況要撥打「110」一樣,「有困難,找警察」,那時住西關的人要防盜抓賊,是會找「西關汛」的。找得多、說得多,與「汛」連一起的西關也就叫響了。想想也對,在「鐵鎖銅關」的防範意義上,「關」賦予居民以安全感才是正道。而作為城牆的「關」屬靜態物質,加上駐有警察之「汛」,這西城牆之「關」才活起來。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關汛」有了更明確的權限所在:華林寺設巡警北路正局,陳塘南設巡警南路正局,負責管轄整個西關的治安。光緒三十三年(1907),南北路正局又撤銷,分別於西山廟、西禪寺、浮丘寺、允賢坊、華林寺、長壽寺、第十一甫庾網庵、十三行、陳塘南、大笪地、同德大街、永慶街、寶源北街等地設立13個巡警分局。這樣一來,「有困難,找警察」就更方便了。

至今還是荔灣、西關分不清甚至於分不清荔枝灣與它們的關係

△大英圖書館藏清代外銷畫中的所描繪的十三行商館區旁的西濠口

西關,又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歲月變遷中,上西關平原的形成和開發在先,下西關在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逾龍津橋而西,煙水二十餘里……其地總名西園。」所述西園,就是西關。從最初的一片汪洋,漸次沖積成河涌、窪地與沙洲,繼而成為河涌穿流的陸地。

今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部分,屬上西關;光復中路以西,一直至黃沙、華貴路,屬下西關。若南北分,中山八路、中山七路、西村、西華路屬上西關,龍津路以南一直到珠江邊,是下西關。相對於上西關,下西關更顯地勢低洼、開門見水,是水是陸常常分不清。但逢雨季,下西關便會出現水浸街的情景,歌仔都有得唱: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屋企繡花鞋……」

舊時廣州,說到西關就不能不說東山,兩個地方似乎是天生一對。比如說,有西關大屋,就有東山洋房;又比如,有西關小姐,就有東山少爺。那麼,有東山,有沒有西山?答案,是肯定的。

卻說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於順治年間率兵入城,就分別駐防於東山西山兩處。作為山概念的東山,是一片和緩起伏丘陵中的一個崗,明朝時有太監在那建了座東山寺,後來延伸為一整個地區的名,與地貌意義慢慢洗脫了關係。西山則為那時平原中突起的一塊孤立形狀的低平崗地,整個西關,數它地勢最高,故以稱「山」。

說到荔灣,人們馬上會聯想到西關事實上好些人

△西門口瓮城遺蹟

西關的劃分,以前就是以西山為起點的,其下即為西濠第一津。平南王、靖南王率虎狼之師南下,自然要先占領西山這麼好的制高點。兩王向廣州城明守軍發起總攻,就是在此架起紅衣大炮,先把光孝寺後的明城牆轟開一截。當然,這西山與明城牆之間,少不了濠池屏障的阻隔。這難不倒兩王,趁夜深時讓奸細悄悄潛近,放干濠水、填上木頭,然後擂一聲戰鼓,兩王帶頭從城牆缺口揮騎殺入,廣州遂告城破。清軍占據廣州之後,兩王分別把所帶來的兩萬匹戰馬,分養在西山以及東山,以至於今天仍有馬棚崗、馬王坊、馬王后街等地名。

「跑馬溜溜的山」,現今沒了影,護城濠已被填平,不太高的西山也已削掉。人們來到今東風西路廣州醫學院一帶,倘有一陣風聲刮過耳際,不知是否會聯想到,當年兩王紅衣大炮的炸響聲以及戰馬入城的嘶鳴聲?在西關,現沒了影的,其實又何止一座西山。廣州的古城牆,大家能看到的,大概只有越秀山上那一段明城牆。事實上,西門口還有一小截隱形城牆,一般人走過路過卻也容易錯過。

上面說到,有了明朝和西城牆,才有了西關一說。而今天的西城牆記憶,則全因有個西門口的地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擴展廣州城,今中山七路東埠也就建起了17米高的「正西門」樓。

現在,門樓早已拆掉,西門瓮城卻悄悄留下來一小截。它,南段有100多米長,高逾3米;北段長近100米,高4米,全部用紅色砂岩砌就。作為明代廣州城門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瓮城遺址,其中部分已埋於中山七路路底,南北兩部分則還露出,以表明其對歷史的最好見證。

滄海,桑田

又有誰知,緣系西關的明朝城牆所在

在漢晉乃至唐宋時還是汪洋一片?!

(來源:廣州荔灣發布轉自《荔灣故事》之「親水荔灣」)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