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所謂建文新政有哪些內容?為何皇族和勛貴要聯合進行反抗
樓哥看歷史 · 歷史 ·

朱允炆的所謂建文新政有哪些內容?為何皇族和勛貴要聯合進行反抗

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皇宮奉天殿內烈焰滾滾,走投無路的皇帝朱允炆選擇在此處自盡殉國。這位建文皇帝恐怕至死也沒有想到,為何固若金湯的京師城防,這麼容易就被叛軍攻破。

事實上以「清君側」為口號的,從金川門進入京師的時候,壓根就沒費一兵一卒。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兩位大佬指揮部下打開城門,直接將叛軍放了進來。

朱橞,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當朝皇帝朱允炆的叔父。李景隆從輩分上算,也是皇帝的大表哥,因為朱元璋是他老爹歧陽武靖王李文忠的親舅舅。這兩個人,可以看作是京師之中皇族和勛貴的代表,卻不約而同地背叛了皇帝,這又是為何呢?

看作是京師之中皇族和勛貴的代表,卻不約而同地背叛了皇帝,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所謂的「建文新政」惹的禍。文官們搶班奪權的意圖太明顯,太肆無忌憚,終於逼得皇族和勛貴聯合起來進行反抗。今天我們就來揭一揭這建文新政的真面目。

文官們的吃相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一代雄主朱元璋駕崩,享年七十一歲,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對於老朱的死,歷來都有人懷疑是文官集團暗中動了手腳。

當各地親王聽說太祖皇帝當日即殮、七日即葬,更是群情譁然,認為此舉不合禮制。當時宗室之中年齡最長的燕王朱棣更是憤而向朝廷上疏,向大侄子朱允炆發出了連珠炮似的質問。

父皇五月初十日亥時崩,寅時即殮,不知何為如此之速也?《禮》曰:三日而殮,候覆生也。今父皇不一日而殮,禮乎?自天子至於庶人焉,有父死而不報子者,焉有父死而不得奔喪者也!何故父皇賓天一月,才發詔令親王天下百姓知之?如此則我親子與庶民同也,禮乎?《禮》曰:天子七月而葬。今父皇七日即葬,不知何為如此之速也?臣以此禮不知出於何典?—《姜氏秘史·卷二》

皇帝的大表哥,因為朱元璋是他老爹歧陽武靖王李文忠的親舅舅。這兩個人,可以

古代家中有人去世之時,都要停靈三天,其實就是怕有人假死。哪怕是現代醫學昌明的年代,也偶有聽說開了死亡證明,拉到殯儀館卻「詐屍」的新聞,由此可見「三日而殮」的必要性。而堂堂的大明皇帝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亥時)去世,次日凌晨三點到五點(寅時)就已經入殮,只有一種可能性,皇太孫和文官們都清楚老朱已經死得不能再透了。

對於燕王的質疑,朱允炆很快給出了回應。七月二十三日,曹國公李景隆率大軍突襲開封,將周王朱橚抓回京師問罪,隨即將其削爵廢為庶人,全家一起發配雲南蒙自縣。周王是馬皇后第五子,即燕王的嫡親弟弟,皇帝此舉,自然是在敲山震虎。

  • 建文新政的內容

在震懾完宗室之後,以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為首的文官們,即刻著手推行起所謂的「建文新政」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些江南大地主的代言人們,吃相有多難看。

朱橞,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當朝皇帝朱允炆的叔父。李景隆從輩分上算,也是

其一、撤開平等處衛所。

開平衛的治所所在地,是前元的上都城,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及多倫縣附近,屬北平都司管轄。在明朝初年,開平衛始終處與北元對峙的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也極其遙遠,糧草輸運很不方便。

結果朝廷一道詔令,這些邊關衛所的軍隊直接解散回原籍,一下子從軍戶成為了農民。歷史上只要是文官掌權,必然收縮邊關,裁撤軍隊。理由很簡單,每年輸送在這裡的糧餉,那都是江南大地主們的心頭肉。明明是自己的財產,為什麼要便宜那些大頭兵?裁撤掉的軍隊,轉頭就可以給老爺們種地,一舉兩得。至於朝廷是否會受到外敵的威脅,那不是地主們該考慮的事情。就算是改朝換代,他們舞照跳、馬照跑,什麼都不受影響。

其二、定保舉法

就在朱允炆繼位後的第五天,文官們就以「內外缺官」為由,急不可耐地推出了保舉法。

至此,定保舉法。不問下僚、鄉民,及因累充軍者,或多或少,悉聽保舉吏部選用。—《姜氏秘史·卷一》

、曹國公李景隆,兩位大佬指揮部下打開城門,直接將叛軍放了進來。

那麼誰來保舉這些人呢?自然是文官啊!至此,一條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即將形成。這些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吏治能不腐敗嗎?

其三、裁撤各衙門檢校

所謂的檢校,是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員所設立的職位。這些人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打探和啟奏所有衙門官員違反公正、違紀的事情,因此被文官們恨之入骨。

現在新君剛剛繼位,文官們就撤掉了所有的檢校,這下再也沒有人可以對他們進行監督,下情當然也沒辦法再讓皇帝知道。然而歷史上無數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如果缺乏監督,這些文官做事根本毫無底線。

其四、裁撤稅課局、稅課司

據不完全統計,在建文年間,朝廷一共裁撤了一百零九個稅課局,以及四十一個稅課司。

「清君側」為口號的,從金川門進入京師的時候,壓根就沒費一兵一卒。谷王朱橞

明代各府、州的稅務部門稱為稅課司,縣稅務部門則稱為稅課局。有人說裁撤收稅的部門不是好事嗎?天真,你以為不收稅了嗎?稅照收,只不過改由鄉間的「里老」來收而已。

所謂的里老,就是里長,無不依附於地主豪強。換句話說,稅收大權,從朝廷手上轉移到了江南大地主的手上。如果朱棣靖難失敗,那明朝末年朝廷收不上稅,江南地主卻富得流油的局面,就會提前兩百年發生。

其五、重文抑武

在洪武朝,無論是親王還是勛貴乃至武臣,都壓著文官一頭。現在老皇帝一死,文官們立刻蹬鼻子上臉,將六部尚書由正二品升級為正一品,又將布政使由從二品進為正二品。

一時間文官們徹底掌握了朝堂上的話語權,將武勛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燕王在移檄天下的時候,也對此進行了尖銳地批評,直指皇帝就是文官們手中的提線木偶。

其奈奸臣齊尚書、黃太卿、左班文職等官,不遵祖法,恣行奸究,操威福子奪之權。天下之人,但知有齊尚書,不知有皇帝在上也。—《姜氏秘史·卷二》

有想到,為何固若金湯的京師城防,這麼容易就被叛軍攻破。事實上以

其六、均江浙田賦

所謂的均田賦,本質上就是減稅。在文官們看來,江浙一帶的田賦「獨重」,這是不公平的,必須要向陝西、山西這些地方看齊。

這可真是笑話,陝西一帶水土貧瘠,畝產量低,外加時有外地入寇,田賦低一些不正常嗎?江浙一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你去和大西北比田賦高低,還要不要臉?

所以所謂的「均江浙田賦」,最終的結果就是損了朝廷,肥了文官。不但如此,文官們又廢除了洪武年間的一條禁令: 「蘇松人不得官戶部」。蘇松人,即蘇州人和松江人,兩地都是明朝的稅收大戶。讓這些人執掌戶部,豈不是狐狸看雞,越看越稀?

甲子,均江、浙田賦。詔曰: 「國家有惟正之供,江、浙賦獨重。而蘇、松官田悉准私稅,用懲一時,豈可為定則。今悉與減免,畝毋逾一斗。蘇、松人仍得官戶部。」—《明史卷四·本紀第四》

焰滾滾,走投無路的皇帝朱允炆選擇在此處自盡殉國。這位建文皇帝恐怕至死也沒

其七、削藩奪權

對於建文君臣來說,奪勛貴的權容易,因為有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互相制衡,武將們想要調兵造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對而言,最難對付的就是各地藩王,原因大概有這麼幾條。

首先,除了嗣秦王朱尚炳、嗣晉王朱濟熺以外,其他包括燕王、周王、楚王、齊王、蜀王在內,都是皇帝的長輩。

其次,諸王都有大量田莊,不但財富驚人,事實上也和文官們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最後,王府三護衛相當於藩王們的私人武裝,朝廷對此無可奈何。而且像燕王、蜀王這些有名的賢王,還能節制本省軍事,權力大得嚇人。

當年在和皇祖父談及藩王們的時候,朱允炆提出要「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但其實他早就打好了「舉兵伐之」的主意。因為他的基本盤是江南地主文官,這些人和朱元璋以及各地藩王,那是不共戴天的矛盾,所以必須要武力削藩。

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皇宮奉天殿內烈

結語:所謂的建文新政,說穿了就是文官們對洪武舊制的反攻倒算。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文官,是對政敵手段最兇殘的一個團體。舉個例子,日後明武宗時代的大太監劉瑾雖然打壓文官,但基本上禍不及家人。而文官們在扳倒劉瑾之後,連他年僅九歲的侄孫劉二漢都不放過,其族人全部押赴刑場斬首。

所以在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相繼倒台,特別是湘王被逼自盡之後,燕王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起兵造反。朱允炆和文官們到底小看了燕王和武勛們的能量,連番大戰之後,朱棣的兵馬越打越多。最終開城投降的谷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確實也代表了宗室和勛貴。所謂沉默的聲音震耳欲聾,燕王入京之後殺得文官們血流成河,只能說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