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那個令秦國強大的魏國中庶子,並非一個完美之人。

商鞅變法:那個令秦國強大的魏國中庶子,並非一個完美之人。

在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就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變法使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稱雄諸侯的強國,進而一統天下。商鞅變法,改革社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大魏之臣:無視公叔痤的鼎力推薦,魏惠王選擇慎重,放棄衛鞅這位治國之才。

商鞅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兒子,名叫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是周王室的後裔。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史記·商洛列傳》

叔痤讓自己把魏國託付給一個不知根知底的年輕人,這點自己無論如何都做不到。

公孫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做了魏國相國公叔痤府中的中庶子,想通過公叔痤得到在魏國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但公叔痤還沒來得及推薦商鞅給魏惠王,自己就得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

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

中庶子公孫鞅是個奇才,我王可以把國家交給他。」魏惠王聽後只是沉默不語,公

魏惠王來到相府探望,並問:「老公叔如果不在了,你要我倚重什麼人呀!」公叔痤對魏惠王說:「我王請聽我一言,我府中的中庶子公孫鞅是個奇才,我王可以把國家交給他。」魏惠王聽後只是沉默不語,公叔痤讓自己把魏國託付給一個不知根知底的年輕人,這點自己無論如何都做不到。

王若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史記·商君列傳》

在了,你要我倚重什麼人呀!」公叔痤對魏惠王說:「我王請聽我一言,我府中的

公叔痤於是摒退了左右後,然後對魏惠王說:「如果我王不用商鞅,就殺了他,切不可讓他到他國去被他國所用,那樣將不利於魏國。」魏惠王說:「好,就按照你說的辦!」

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史記·商君列傳》

魏惠王走了以後,公叔痤把商鞅叫進來,對他說:「你趕快逃走吧,我本來在我王面前推薦你,但是我王不同意。於是為了魏國的利益我就建議我王殺了你,他答應了,你趕緊逃走,不要白白送掉了性命!」

》魏惠王來到相府探望,並問:「老公叔如果不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說:「恩師,我不走,既然大王不聽您的話用我,也絕對不會聽您的來殺我的。」因此,商鞅並沒有立刻離開魏國。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史記·商君列傳》

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

魏惠王離開公叔痤府邸後,便對左右的人說:「公叔痤真是老糊塗了,居然讓我把國家交給一個毛頭小子公孫鞅去執掌!」公叔痤不久後去世,魏惠王果然沒有聽他的話殺死商鞅。

西行入秦:如果不說得過,怎麼能行得通呢?

公元前360年,秦孝公登上秦國君位,他不滿秦國的落後地位,被中原各國看不起,決心歷經圖治,稱雄諸侯。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說:「誰能獻奇計,使秦國富強,我封他高爵,贈給土地,讓他做高官。」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在衛國和宗主國魏國都不受重視,得知秦孝公求賢,就西行到了秦國。商鞅經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引薦,果然得到秦孝公信任。

來得及推薦商鞅給魏惠王,自己就得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秦國的大臣們紛紛起來反對。秦孝公為此深為憂慮,商鞅胸有成竹,他讓秦孝公主持大辯論,首先要從理論上,擊敗秦國的保守派勢力。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史記·商君列傳》

甘龍、杜摯是當時秦國的執政大臣,保守勢力的代表,商鞅的變法能否得到推行,面臨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在理論上駁倒甘龍、杜摯,對此商鞅很有信心。

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史記·商君列傳》

叔痤府中的中庶子,想通過公叔痤得到在魏國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但公叔痤還沒

甘龍首先反對,他說:「聖人教導百姓,不改變舊的習俗,聰明的人治理國家,不改變舊有的法制。沿襲古代的禮儀和制度,人民安定,官吏熟悉,不用費力,國家就能夠得到安定和團結。」

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史記·商君列傳》

表面上看,甘龍說的話十分有道理,但商鞅以高人的智慧反駁說:「甘龍說的只是平常人的見識,普通人只知道安於舊習慣,書呆子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情。聰明的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死守成法。」秦孝公聽了之後,大聲稱讚說:「說得好。」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史記·商君列傳》

公孫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做了魏國相國公

杜摯說:「老祖宗傳下來的制度絕不會錯,新法不超過舊法一百倍,就不能變。按照老祖宗的辦法來辦,不會有什麼問題。」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說:「治理國家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有利於國家,就用不著去學古代。從前商湯王和周武王並沒有按照古法辦事,卻得到天下。夏桀和商紂沒有改革舊法,卻都丟掉了國家。所以說反對古法不一定就錯,遵守古法也不一定就對。」

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史記·商洛列傳》

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這幾句話,把改革變化的道理說得清楚透徹,也很有說服力。甘龍、杜摯兩人窘態畢露,啞口無言,秦孝公聽了頻頻點頭,連連說:「衛鞅說的好,衛鞅說的好!」最後秦孝公一錘定音,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制定新法。

立木取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還是巧妙安排取信於人。

商鞅擬好了新法,打算公布。法令公布後反對的人很多,沒人遵守怎麼辦?如果強制執行,勢必造成社會動亂,說不定還要流血。他冥思苦想了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立木取信的辦法。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史記·商君列傳》

來姓姬,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是周王室的後裔。商君者,

樹立威信,讓人知道不敢輕易以身試法,商鞅派人在都城南門外豎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他並在旁邊張貼了一張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棒搬到北門去,就賞給十兩金子。」於是市民奔走相告,南門外觀者如雲,人頭攢動,熱鬧非常,大家都停下了,邊看木桿邊看告示,議論紛紛。

有人說:「這根木桿沒有多重,搬到北門去不費多大力氣,怎麼會賞十兩金子?」又有人說:「天下哪有這種便宜事,這是不是當官的閒的無事,跟百姓開玩笑,拿老百姓當傻子?」總之老百姓們感到此事古怪,疑惑不解,不相信真會賞給十兩金子,誰也不肯上前去搬木桿。

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史記·商君列傳》

國之才。商鞅是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兒子,名叫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

商鞅見沒人肯搬,知道人們不信,卻故意說成是賞金不夠。他又重新出了一道告示,將獎賞的金子提高到五十兩。不料老百姓更加疑惑,大眼看小眼,你看我我看你,同樣沒有人肯搬,疑惑反而加重了。

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商君列傳》

圍觀的人更多了,等了好久,終於有一個小伙子擠到木桿前,壯著膽子說:「我來試試吧,全當一回傻瓜!」說著他肩扛木桿走向北門,後面跟著一群看熱鬧的人,都懷著好奇心想看一看究竟,因此跟著小伙子跑,看他能不能得到五十輛賞金。扛木桿的小伙子到了北門,商鞅立刻給他五十兩金子,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驚奇的。這件事一下子傳遍了秦國,大家很多人说:「左庶長令出必行,果然說到做到。」

商鞅變法,立木取信取得了很大反響,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全國。這時商鞅正式頒布變法令,全國各地官員推行新法不敢怠慢,到了公元前350年,秦國又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變法成功的兩個原因:君主的絕對支持和雷霆萬鈞的手段。

商鞅變法成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有兩條:第一是秦國國君秦孝公自始至終堅決支持;第二是商鞅足智多謀、處事果斷。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史記·商君列傳》

大魏之臣:無視公叔痤的鼎力推薦,魏惠王選擇慎重,放棄衛鞅這位治

當然變法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實行新法的第一年,國都就有幾千人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認為新法推行受到阻礙,原因是在上位的貴族反對,太子犯法也要處罰,但太子是一國之儲君不能用法,於是商鞅就處罰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史記·商君列傳》

第二次公布新法,公子虔又來觸犯,商鞅給予了更為嚴厲的懲處,把他鼻子割了,稱為劓刑。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史記·商君列傳》

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新法執行了十年,秦民豐衣足食,非常高興。這時又有許多最初反對新法的人來稱頌新法很好,商鞅說:「這幫人無事生非,是擾亂教化的刁民,統統嚴懲。」於是把這些人全都放逐到邊疆,於是沒人非議新法了。

車裂商鞅:商君雖死而秦法不廢。

法律規定其死的,具體執行的人卻是有感情的,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採取的手段過於激進,殺伐過重讓自己樹敵甚多,個人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如有一次他在渭水河邊判決罪犯,殺了許多人,使渭水都變成了紅色。商鞅又為了提升人們對於秦法的敬畏之心,往往採取輕罪重判的辦法,把揮灰在路上的人也要加刑。他不容忍任何人議論新法,違反新法,因此,史稱「商鞅相秦,用法嚴酷」,得罪了不少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史記·商君列傳》

後的秦國一躍成為稱雄諸侯的強國,進而一統天下。商鞅變法,改革社會,涉及政

怨恨商鞅的大多數是利益受到侵害的人,其中宗室成員和貴戚居多,這些人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尤其是長公子贏虔,他一直在等待機會對商鞅實施報復。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史記·商君列傳》

在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就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變法使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老師公子虔為代表的反對變法的舊勢力反撲,他們捏造罪名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竟族滅商鞅,還把他的屍體車裂示眾。

商鞅變法,改革秦國舊制度,使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稱雄諸侯的強國。但是改革者商鞅卻得到家毀人亡的悲劇下場,這說明在中國古代社會,進行變革步履有多麼艱難,因為觸碰了既得利益者,必然會遭到瘋狂的報復,商鞅變法要成功就要流血,他屠戮了阻撓新法的人,自己最終也倒在了對手的屠刀之下。正視其功績,承認其局限。那個令秦國強大的魏國中庶子,並非一個完美之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