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鐵塔頂破天
禪牛 · 歷史 ·

開封鐵塔頂破天

河南的開封是座古城。

開封古稱「汴梁」、「東京」,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金朝等皆在此建都,故有八朝古都之稱。北宋時期,開封作為國都,延祚長達186年,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不過,自從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變後,中原政權就被迫離開開封,開封也開始了屢遭天災人禍的摧殘,尤其是1938年6月9日,為阻攔日軍南下,蔣介石下令掘開黃河花園口,致使開封城頓時變成一片澤國,造成89萬百姓喪生,三百萬百姓被迫流離失所,洪水殃及豫皖蘇三省。自此,開封城元氣大喪,久久難以恢復。

但開封畢竟是座古城,其歷史積澱極為深厚。正因為如此,在開封人的心中也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開封是一座王氣旺盛的城市,是一塊不能輕易放棄的寶地。所以至今,開封城的中軸線幾乎就未曾變動過。哪怕黃河幾經決堤,黃河水幾次淹沒城市,淤泥幾次掩埋古城,但只要洪水退去,開封人就在原地再建新城,所以也就形成了開封城「城摞城,房摞房」的建築奇蹟。這就在全世界,也是唯一的,這也是讓開封人最得以自豪的地方。

開封城裡,滿滿的,都是歷史。要想讀懂這座城市,最好是逛一逛她的老街小巷。只有遠離車水馬龍,近看市井煙火,才能真正嗅到這座古城最原本的生態和呼吸。走在開封的老街巷,看一看牆角磚瓦上的印記,品一品散落在胡同里的景致,每走一步似乎就能踏入一個故事,撲面而來的都是濃厚的歷史風韻,令人無不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不過,開封城的最神奇之處,是在開封城的地底下!就在開封城地下厚厚的泥土中,居然垂直「疊摞」著多朝古城的建築,至今仍在地底下保持著原貌。

開封處於黃河南岸,一馬平川,沒有高山作為屏障,因此,只能通過修築城牆和城濠用於防衛。故而也就形成開封特有的建築模式:古城四周,建有三重城牆,三道護城河,通過高牆屏護,確保古城的安危。

卻也由於黃河的屢次泛濫,開封城一次次被掩埋於淤泥之中。

在現在開封城的地底下一米處,是清代的開封城;地下三米處,則是明代的開封城;而地下六米處,是金代的汴梁城;地下八米處,是宋代最鼎鼎大名的東京汴梁城;地下十米處是唐汴梁城,而最深處,則是地底下十二米的戰國時期的魏大梁城!

嚴格地說,開封古城雖名聞遐邇,然而,作為多朝古都的開封,真正的古蹟卻很少。大概只有繁塔和鐵塔,其餘的,比如開封府、包公祠、天波楊府、大相國寺,都是當代的「仿品」。

一千年前,開封作為北宋的都城,是全世界最繁榮的城市,人口超過一百萬。而現在的開封只是個一般的三線城市,在這裡,沒有機場,沒有地鐵,也看不出半點當年繁華大都市的影子。開封城所有的榮耀,只寄存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那幅《清明上河圖》中。人們也只能從那幅5.28米長度畫作中,依稀看到汴梁城往日的亭台樓閣,勾欄瓦肆,漕運虹橋,城闕通衢。

我第一次到開封,是1980年。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開封城不大,少有高大的建築,殘破的城牆內多是低矮的灰色民居,街道狹窄,很有些鄉村的味道。再後來,又先後去了幾次開封,發現,古城逐漸變大了,繁榮了,街道上乾淨多了,還出現了不少高樓。

令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開封的那座鐵塔。最初,還以為鐵塔是用生鐵鑄造的。及至走到塔前,才發現,其實,鐵塔是磚砌的,只是塔身外表琉璃磚的顏色看起來像鐵,所以人們才叫它「鐵塔」。

說起這座鐵塔,歷史很有些悠久。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被滅,吳越王錢鏐把原供奉在杭州的阿育王佛舍利遷送到北宋的都城汴梁。為了供奉舍利,宋太宗趙光義下詔,在國都汴京開寶寺的福聖院中修建一座13層木塔,並為這座木塔賜名「開寶寺塔」。

六十餘年後的慶曆四年(1044年),開寶寺塔因遭雷擊而焚毀。1049年,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下詔重建佛塔。為了防止火災,佛塔改用磚石修建,塔的表面再砌以琉璃面磚。前後歷經近30年的時間。新建的佛塔為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原塔高59.88米(後因黃河屢次泛濫,佛塔基座被掩埋於淤泥之下),故而鐵塔現高55.88米。佛塔底層每面寬4.16米,向上逐層遞減。塔身遍砌琉璃紋磚,上麵塑有飛天、麒麟、菩薩、樂伎、獅子等花紋圖案50餘種,形態迥異,精緻大氣,堪稱宋代磚雕藝術傑作。

開封作為國都,延祚長達186年,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

千百年來,這座鐵塔飽經風霜,歷經了無數次戰火、洪水、地震,尤其是1938年6月5日,日軍炮擊鐵塔,塔身中彈七、八十發,塔身第八、九層還被打穿,留下了2個2米大的深洞,而鐵塔卻像一位不屈的戰士,仍舊巍然屹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三天後,又因花園口被扒開,黃河水灌進開封城,全城被淹沒,鐵塔也被泡在洪水之中。

記得,達賴六世倉央嘉措曾寫道: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在中原地區欲轉佛塔,豈能不去開封鐵塔?不為看美景,不為惦念故情,只為看看這千年曆經劫難而依然矗立的神奇寶塔!

遠遠望去,塔身修長而雄偉,鐵色琉璃瓦遍飾全身,色調具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渾然天成。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視覺差比例勻稱美觀,有一種滄桑而又厚重的氣質。近看,遍身裝飾都是琉璃浮雕磚,50餘種花紋圖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其工藝水平之高無不讓人驚嘆擊節。

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金朝等皆在此建都,故有八朝古都之稱。北宋時期,
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

鐵塔採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木式榫卯結構工藝,以各種形狀、大小各異的琉璃結構磚相組合。這些琉璃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有溝有槽,咬合得十分嚴密,使得鐵塔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再細看,從磚縫裡還能看到滲出的白色粉末。這種叫芒硝是一種天然的硫酸鹽類礦物,廣泛用於水泥、混凝土的添加劑。而至少千餘年前的古人,居然就知道在砌漿中加入芒硝可使磚結構更加堅固,怎能不令人欽佩古人的智慧。

我一直覺得,塔是有靈性的。這座鐵塔是受佛祖保佑的佛塔,所以才能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佛教講究三世輪迴,所以,按順時針圍著鐵塔走三圈,就如同念了三遍佛經,自然會得到佛的賜福和佑護。

不知不覺中,我已圍著塔轉了三圈,雖不是有如信徒般虔誠專注地的轉,但也算是轉了佛塔,也算是念了佛經,也算是心懷敬仰了。其實,無論對佛的信與不信,在這世上,還是多以敬仰為妙,如此,心也善,意也誠,何樂而不為!

鐵塔塔門的設計獨具匠心,它不是常見的半圓拱券門,而採用上尖下方的閨形門,用五層雲紋磚逐層收壓,外觀似佛龕。而且,塔門很是低矮,人們進入時,都要低頭彎腰,而塔門正對的牆壁上就有一尊佛像,所以,只要走進塔門,也就拜謁了這尊佛。

河南的開封是座古城。開封古稱「汴梁」、「東京」,迄今

鐵塔內的階梯更是狹窄,僅只容一人通過。而且,台階也很高,爬起來很是費力,還得手足並用。不過這也值,至少能感受到拜佛的不易。

一級級費力地向上攀登,心中懷著希望,一個勁地向上。半途中,突然發覺,塔身各層窗口的設計也很別致,有明窗和盲窗兩種,明窗每層只開一扇,一層在北,二層在南,三層在西,四層在東,依次類推,螺旋著直至頂層。為何如此設置窗扇,一時不得其解。後來聽人解釋,才得知,如此設計,除了為了塔內採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起到節緩高層風力勁摧的作用。

隨著不斷地登高,開封城內的街景、城郊風光、如帶的黃河逐一映入眼帘,令人漸次感受到「一覽眾山小」的超脫。待到登上頂層,憑窗遠眺,卻見祥雲繚繞,和風撲面,恍惚中,感到自己也有如飛升入九霄,直面天庭,心界廣開,渾身被滌盪一新。

伏在明窗旁,四處眺望,東面,是鐵塔湖,碧水蕩漾,綠樹籠裹的湖心島上是一座何公軒,這是為紀念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建的。何栗是宋徽宗政和五年的狀元。靖康元年,何栗出任宰相。此時金兵圍困京都,何栗力主堅守,並聯絡各處軍隊回師救援。怎奈宋欽宗卻偏信巫術,起用騙子郭京施法護城。結果,金兵輕易地攻破汴京,擄徽、欽二帝及后妃、皇子、百官、工匠等三千餘人北去,何栗亦在其中。面臨國破君虜,何栗悲憤至極,中途絕食而死。

不知不覺中,登了塔,也轉上了塔,我相信,人生的美景一定會展現在自己的面前。

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美景遇見……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