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山溝里,三線建設時期迎來一家煉鋼廠,形成20萬人口的城市
黃北平 · 歷史 ·

四川的山溝里,三線建設時期迎來一家煉鋼廠,形成20萬人口的城市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產生分歧,與老大哥的蜜月期從此走向決裂。蘇聯畢竟是老大哥,不能馴服小弟怦然大怒,並以外科手術進行威脅,將我國的工業基礎進行毀滅性打擊。為應對蘇聯的威脅和打持久戰的準備,領導層決定進行一場工業大變革,將東北、華北的工業和人才往內地遷移。這場工業變革都處在第三道國防戰線內,亦稱之為三線建設。

昌至貴州六盤水建設煤炭、鋼鐵基地,成都建設輕工業、電子元件基地。

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選址,1965年開始動工建設,後因珍寶島事件的突發,三線建設的步伐快速進行。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要省份,境內的建設項目多得數不勝數。遵照三線建設指揮部的指示,將在四川的綿陽、廣元建設電子工業基地,達縣建設飛彈基地、萬縣建設軍用艦艇基地,重慶至華鎣山建設常規武器基地,西昌至貴州六盤水建設煤炭、鋼鐵基地,成都建設輕工業、電子元件基地。

達縣建設飛彈基地、萬縣建設軍用艦艇基地,重慶至華鎣山建設常規武器基地,西

攀枝花位於金沙江畔,形成於清朝同治年間,因村口有一棵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而得名。1953年一支勘查隊入駐攀枝花,經過一段時間的勘查發現此地竟然是一個巨型鐵礦區域。地質專家李四光將在金沙江發現鐵礦的事向毛主席匯報,攀枝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從此進入黨中央的視野,並提出開發攀枝花的設想。

不勝數。遵照三線建設指揮部的指示,將在四川的綿陽、廣元建設電子工業基地,

1965年因三線建設的需要,國務院批准成立攀枝花特區,出於保密需要攀枝花特區更名渡口市。隨之而來的就是以攀枝花鐵礦為基礎建設起來的攀枝花鋼鐵廠,當時的攀枝花鋼鐵廠不是一個工廠的問題而是戰略問題。三線建設時期的四川,有重慶的常規武器基地,成都的輕工業基地,廣元的電子工業基地,達縣的飛彈基地和萬縣的艦艇基地,所學要的鋼材大部分都依賴著攀枝花鋼鐵廠。

,三線建設的步伐快速進行。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要省份,境內的建設項目多得數

1965年成立攀枝花總指揮部,為更好地管理和開發攀枝花鋼鐵基地又成立冶金指揮部,對外聲稱第二指揮部,代號2號信箱。1966年冶金工業部批准在第二指揮部的基礎上成立19冶金建設公司,簡稱19冶。19冶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勘查、設計、施工和生產其管轄下的一切事務。說起19冶這支隊伍還真夠傳奇的,武鋼和寶鋼都能看到19冶的身影,足見19冶的隊伍和技術力量有多麼的強大。

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選址,1965年開始動工建設,後因珍寶島事件的突發

當時正處於經濟、技術雙重封鎖,國內條件十分的艱難。為保證工程的展開,黨中央直接領導,調動全國人力、財力和物力,以及最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冶煉專家、製造專家、基建專家和建設者,超過10萬人的建設大軍匯集在金沙江畔,拉開建設攀鋼的大會戰。歷經5年的艱苦奮鬥,攀鋼正式投入使用。

業變革都處在第三道國防戰線內,亦稱之為三線建設。三

10萬大軍的建設隊伍,外加配套產業和家屬,70年代的渡口市總人口超過20萬人。攀枝花在解放初期還是一個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的地方,三線建設的興起,讓默默無聞的小地方短短几年就進入工業時代。現代化的街道,高大的樓房還有消費能力強的職工,將渡口市的繁榮帶上一個新的高度。為解決攀鋼的交通問題,同一時期還建設成昆鐵路,這條鐵路就是連接大西南所有三線廠的交通動脈。

領導層決定進行一場工業大變革,將東北、華北的工業和人才往內地遷移。這場工

成昆鐵路目前除了貨運外還有一趟客運列車,而且還是綠皮火車,據說這趟綠皮火車票價很便宜,沿途大站小站都停車,乘客大多數都是鐵路沿線的村民。村民們到場鎮趕場都背背簍,挑著自家的農副產品,更不可思議的是還可以將自家飼養的雞鴨鵝帶上車,更好玩的是連豬仔都可以帶上火車。如果這趟火車這麼好玩的話,有時間去感受一下這趟火車也不錯。

威脅,將我國的工業基礎進行毀滅性打擊。為應對蘇聯的威脅和打持久戰的準備,

20萬的生活區管理起來也是一件很頭痛的問題,為此攀鋼還成立物業公司,專門負責管理生活區內的一切事務。城裡的生活小區物管費隨小區的高檔程度收費,安置房小區一平0.5元,商品房小區的物管費一般都在1元一平,高檔小區或者別墅區的物管費很貴,可能普通人都覺得很奢望。不過以攀鋼當年的福利條件,物管費比城裡的安置房小區要便宜些。

期從此走向決裂。蘇聯畢竟是老大哥,不能馴服小弟怦然大怒,並以外科手術進行

進入90年代後渡口市也跟很多資源型城市一樣隨著資源的枯竭而萎縮,鋼鐵廠生產力的疲軟也將渡口市帶入低潮期。80年代末將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也就說明這裡的一切不再那麼的神秘,攀鋼也在新的歷史時期迎來新的征程。攀枝花鋼鐵廠之後經過多次的轉型和變革,但依舊沒能改變其後時代的本質。進入本世紀後產量的減少和職工們的收入待遇跟不上,原有2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人口急劇銳減,以往的繁華也就不復存在。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產生分歧,與老大哥的蜜月

2010年之後很多攀鋼職工都返回原籍,但返回原籍後不習慣原籍的生活習慣又回遷至攀枝花,儘管這些也只是小部分,但是這些返回攀枝花的老三線人足夠撐得起攀枝花輝煌的人氣。大爺是第一代三線人,今年83歲,退休後一直生活在攀鋼,或許也印證了那句話,既來之則安之,大爺的一生註定要奉獻給三線建設了。如今的攀枝花雖說不如當年,但其留下來的工業遺產足夠炫耀一輩子的,如果有時間何不前去參觀一下,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