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欣賞兩首名作,溫馨質樸,清新恬靜,仿佛回到了童真年代
雲水心語 · 散文 ·

兒童節:欣賞兩首名作,溫馨質樸,清新恬靜,仿佛回到了童真年代

雖然不好,但大家每天都非常開心。小夥伴們經常在一起爬樹攀高、下河游泳,打

年少不知愁滋味,待到成人萬事催。曾幾何時,大家或扎著羊角辮,背著黃書包,每天放學回來就跳起了橡皮筋;或戴著綠軍帽,手握玩具槍,午休時間也吵著大人睡不著覺。可是仿佛就在倏忽間,幾十個春秋便匆匆而過,頗感歲月蹉跎,更懷念那些無憂無慮的童真年代。

人生常嘆不得恆少年,每次看見那些蹣跚學步的幼兒,也會感懷自己無法回到從前。小時候生活條件雖然不好,但大家每天都非常開心。小夥伴們經常在一起爬樹攀高、下河游泳,打彈珠、丟沙包,逃學、曠課、玩遊戲,甚至晚上都忘記了回家。

年,每次看見那些蹣跚學步的幼兒,也會感懷自己無法回到從前。小時候生活條件

童年是一張白紙,如今卻填滿了各種顏色;童年是一份回憶,美好中又充滿了苦澀。童年就像是一條船,承載著大人們不懂的快樂;童年仿佛是一幅畫,只是其中的很多像素都已模糊不清。

童年時盼望著長大,希望自己也能像哥哥姐姐那樣成熟,更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心中的夢想。可是時光荏苒,很多心願最終也無法完成,很多人也在身邊悄悄地消失。太多的痛苦,令人難以承受;太多的悲愁,簡直讓人窒息。

希望人們都有一顆童心,沒有憂傷,沒有惆悵,充滿了朝氣,再續寫一段神奇。兒童節:欣賞兩首名作,溫馨質樸,清新恬靜,仿佛回到了童真年代。

頗感歲月蹉跎,更懷念那些無憂無慮的童真年代。人生常嘆不得恆少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鄉村世界、風景獨特,傍晚時分、晚霞璀璨,山坡上長滿了青草,池塘里傳來了蛙鳴。斜陽西沉、山影漸長,微風輕拂、漣漪頓生,水中的落日也隨著波浪翻湧而不停地晃動。

一個「」字,頗有氣勢,高山仿佛忽然間變成了一位巨人;一個「」字,也很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水中的倒影。作者首先營造出一種濃濃的黃昏氣氛,為牧童的出場進行了充分的蓄勢。

,午休時間也吵著大人睡不著覺。可是仿佛就在倏忽間,幾十個春秋便匆匆而過,

接下來是一個特寫,鏡頭隆重地推出一位「」在牛背上的兒童。夜幕就要拉開,老牛也已吃飽喝足休息好,於是兒童騎上牛背,又調皮地橫坐在上面。老牛也習慣了他的動作,非常配合地一動不動,直到主人坐穩,才開始邁出堅實的腳步。

結尾充滿了畫面感,「短笛無腔信口吹」。孩子吹著竹笛,卻不知是什麼曲調,或許是剛剛學會的小調,或許是信手拈來的小曲,卻顯得清新淳樸,令人忘記憂愁,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無邪的少年時代。

羊角辮,背著黃書包,每天放學回來就跳起了橡皮筋;或戴著綠軍帽,手握玩具槍

牧童

唐代: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詩人隱居山林,心境恬淡。一日傍晚,他獨自一人在郊野上散步,看見鄉村中的秀麗風光,於是便用精細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卻於不經意間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郊野上草色青碧,惹人喜愛,「橫野六七里」,雖然有些誇張,卻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次句又從聽覺角度描寫,晚風送來悠揚的笛聲,清脆悅耳,讓人忘憂。「三四聲」,傳達出笛聲的時斷時續,也反襯出環境的靜謐。前兩句從作者的感覺出發,烘托出一種寧靜、悠然的意境。

年少不知愁滋味,待到成人萬事催。曾幾何時,大家或扎著

第三句轉而出現了人物活動,牧童吃完了飯,已經是天色擦黑了。「不脫蓑衣臥月明」,這一句活脫脫地展現出一位無拘無束的少年形象,他依然穿著蓑衣,竟然在月下睡著了。

「月明」二字,說明天氣晴朗;可是為何兒童要不脫蓑衣,可能是雨後初霽,他擔心自己睡著了再次下雨,同時蓑衣也能擋點風寒。主人公一定是累了,剛吃了飯就臥在地下睡著了,可見其白天幹活辛苦。

全文意象豐富,起承轉合都非常恰當,展現出一幅鄉村放牧的美好畫面,也頌揚了勞動人民勤勞樸實的高潔品質。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