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崩塌」才是這綜藝最大爽點

國產綜藝一直有個壞毛病,是愛給明星立人設。


通過大起大落、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套路,來製造噱頭。


既視感是,「明星上個節目就經歷了大磨難、徹頭徹尾地改變」,看起來無比有效。


但這種橋段,觀眾一看就知道是劇本需要,一個人真實的改變哪有這麼便捷迅速。


前段時間在網上刷到《五十公里桃花塢》的片段,發現終於「整了點新活」。


沒有想像中狗血,即便是衝突對峙,也有一種微妙的平淡感,讓我這種社恐患者會心一笑。


多看了幾集後,我發現不論光環多大的明星,往人際交往的環境中一放,都能出點新花樣。


都有典型範例。辣目洋子,捧場王的典型。


01

誰不想圍觀明星「社會性死亡」呢


一個月前,我和朋友閒聊時調侃說,要給當時的《五十公里桃花塢》頒個獎。


就叫,「最佳包工頭節目獎」。


因為剛看前兩期時,看著明星們僵硬社交的場面,腳指頭忍不住地抓地、摳出三室一廳。


當時的名場面是張翰與宋丹丹。


不主動不被動的中立者。在《五十公里桃花塢》裡,這三種


宋丹丹號召大家自我介紹、說一兩個代表作,但張翰並不樂意。


宋丹丹堅持要張翰說出代表作後,他直接扔出了一句「我沒有代表作」「我沒名」。


還是汪蘇瀧出來開玩笑打了個岔,說「我們都是純帥」。


「因為太帥了,大家說起我的時候只能記住帥,記不住作品。」


一種是有必要交流需求時會外向開朗,但更多時候選擇


光是見面破冰環節,這節目就上了好些個熱搜,大多是明星「社死」集錦。


最開始,我以為既然是「明星社交」,按照慣例,那估計又是一場互相掐架的抓馬大戲。


後來在網上零星地刷到幾個片段,發現倒不太一樣。


相比於想像中的「鬧心狗血大戲」,它更像是「人際關係大全」。


明星們看似應當在名利場上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可把他們真扔進一個陌生、必須彼此交流的環境後。


他們在人際交往上表現出的狀態,和普通人相比也沒特殊到哪裡去。


一種是完全不可能主動出擊、安靜等待被注意的社恐人;


社交場合里粗略地分,有三種人。


一種是永遠不會讓話落地上、會主動炒熱氣氛的捧場王;


讓話落地上、會主動炒熱氣氛的捧場王;


一種是完全不可能主動出擊、安靜等待被注意的社恐人;


社交場合里粗略地分,有三種人。一種是永遠不會


一種是有必要交流需求時會外向開朗,但更多時候選擇不主動不被動的中立者。


在《五十公里桃花塢》裡,這三種都有典型範例。


辣目洋子,捧場王的典型。


節目裡舉行派對玩遊戲,結果年輕人玩的前輩們不會,反之亦然,大家坐在桌子邊上各玩各的。


這時候辣目樣子跳出來,頂著一頭假髮,吆喝著放張薔的歌,上場開始扭迪斯科。


出的狀態,和普通人相比也沒特殊到哪裡去。


恰好是男女老少都聽過的老歌,再順勢把分開玩的兩派人都帶動起來。


班上或宿舍里只要有這麼一號人物,那基本不愁尷尬。



彭楚粵,社恐的典型。


第一期大家必須自我介紹時,他內心已經「十分恐懼」,但表面上還是得強撐著自然說「hi」。


有新嘉賓到場,大家都走上前打個招呼的時候,只有他「下意識」地退了半步,晃蕩到了人群邊緣。


個陌生、必須彼此交流的環境後。他們在人際交往上表現


節目裡的周也,最常見的中立者,在內向與開朗中間慢慢轉換。


和大家還不熟時,會儘可能地表現外向、努力融入,譬如積極講解集體遊戲規則。


自己落單時,會覺得尷尬不安。


但等到大家都熟絡了起來,就也不再強行成為「社交達人」,覺得一個人待著也很舒服。


明星們看似應當在名利場上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可把他們真扔進一


02

綜藝要拍多少期,

才能讓人看到「真明星」?


大約是因為,社交天賦在如今的確可以稱之為一種有些稀缺的能力。


無論是現實中還是輿論中,都傾向於追捧或誇讚「捧場王」。


因為人際交往裡的確需要這類人的存在。


《五十公里桃花塢》裡的郭麒麟,就時常從一個場地被喊去另一個。


上一秒在這和大團體玩行為藝術,下一秒被小團體叫去拍宣傳片,按他的話說,是「家家戶戶都有能用得著我的地方」。


相比於想像中的「鬧心狗血大戲」,它更像是「人際關係大全」。


在這樣的傾向下,許多人哪怕不擅長或畏懼社交,也會被期待著去表現成一個外放的姿態。


並對「無法融入圈子」這件事,產生本能的不安。


好幾位嘉賓在前幾期的表現都有些「用力過猛的外向」。


以舒適圈之外的尺度,去儘可能地社交,最後導致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讓自己疲憊。


彭楚粵建烘焙坊後,發現烘焙體驗過程中需要等待醒面一小時。


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空等這一小時,決定出去玩一玩再回來,這本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


但他卻焦慮地把這件事擴大化了,誤以為這一小時的空檔會讓大家體驗太差,「留不住人」。


後來在網上零星地刷到幾個片段,發現倒不太一樣。


他最初一直陷在「自己不被關注」的擔憂里,其實最後的「現印象」證明這是過度緊張。


大家都注意到了他一直勤勤懇懇地幫忙,封他為「桃花塢第一大善人」。


既然是「明星社交」,按照慣例,那估計又是一場互相掐架的抓馬大戲。


不止是他們,其實節目中的大多數明星,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們,在群體交際的初次見面時都容易「用力過猛」。


譬如大學開學、宿舍舍友剛彼此認識時,都希望儘可能地展現自己的善意友好。


相處久了後,就變成了互喊「爸爸」「兒子」的關係。


當大家都太急切地想融為一體、套近乎,便會催生出摩擦與尷尬。


宋丹丹號召大家自我介紹、詢問有沒有談戀愛,本意是破冰,但卻有些越過了初次見面的邊界感。


但在多相處一些時日後,她再次操心年輕人吵架怎麼和好的事情時,就先找來了汪蘇瀧郭麒麟詢問意見。


了好些個熱搜,大多是明星「社死」集錦。最開始,我以為


了解到不用過多干涉後,也就乾脆撒手不管了。


。」光是見面破冰環節,這節目就上


這裡頭有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陳陳陳,第一次見面時主動提出要競選塢長。


他的出發點,是擔心自己如果不是塢長,可能會被所有人忽視不見。


「因為太帥了,大家說起我的時候只能記住帥,記不住作品


但陳陳陳做塢長時,氣場有些弱,都是通過告知節目組、節目組告知藝人的方式組織行為藝術。


導致不少人都覺得,活動安排得太突然、關係也一度僵硬。


畢竟誰都不想一覺醒來,自己的安排被打亂,突然多了沒有心理準備的工作。


反倒是主動卸任後,陳陳陳為藝術館布展、捐出自己的作品也好,再一次組織行為藝術前、自然地和所有人提前商議細節也好。


都獲得了大家的誇讚與支持。


。還是汪蘇瀧出來開玩笑打了個岔,說「我們都是純帥」。


李雪琴就看出,陳陳陳當塢長時太緊繃了。


「他是一個藝術家,怎麼可能是最開始表現出來的那種嚴肅性格。」


宋丹丹堅持要張翰說出代表作後,他直接扔出了一句「我沒有代表作」「我沒名」


當一群人在交往中逐漸融合為一個群體,靠的絕不是催促所有人都進化成張揚活力的捧場王。


而是每個人都放鬆下來,找到一種舒服的、與他人碰撞交流的方式。


結成一個個小圈子,又最終凝聚成一個大圈子。


這個彼此變熟悉、舒適的過程,會消解掉許多初見時的刻板印象。


到節目後期,這群嘉賓或多或少,都已經表現得和觀眾在第一期認識的形象不太一樣了。


更立體,或是個性更鮮明了不少。


節目組讓嘉賓們填了一份「初印象現印象對比表」,對比表里,嘉賓眼中其他人的形象都在相處中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


這份變化,也會鮮明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李雪琴剛認識周杰時,覺得他的「精緻生活」有些好玩。


洗菜時,周杰非常認真地強調「泡點小蘇打、去農藥」,逗得她和辣目洋子笑成一團。


丹號召大家自我介紹、說一兩個代表作,但張翰並不樂意。


但等到多相處一段時間後,李雪琴在「現印象」里寫下的是「手沖咖啡yyds!(永遠的神)」。


嘗過周杰的「精緻手沖咖啡」後,發現真好。


時的名場面是張翰與宋丹丹。宋丹


與此相對應的是,集體生活里你也有可能與一些人因為興趣偏差、沒有過多接觸。


郭麒麟對陳陳陳的現印象,就誠實地寫下了「無過多交集」。


OO對賴冠霖的現印象,也是「還不太了解」。


這也是社交生活中真實的一面。


僵硬社交的場面,腳指頭忍不住地抓地、摳出三室一廳。當


大家在摩擦融合中彼此重新認識,拋開第一天初見時的刻板印象。


這不僅對明星個人來說是一種成長。


這種展現明星間真實社交變化的模式,對國產綜藝來說也是一種成長。

03

在國產綜藝里

尋找「人物弧光」,可行嗎?


文學評論領域有個概念,叫做「人物弧光」。


源自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指的是「在講述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


簡單而言,是人物形象逐漸豐富立體的過程。


我一直覺得這個概念應該列印出來,貼在國產綜藝劇組的攝像機上。


,「最佳包工頭節目獎」。因為剛看前兩期時,看著明星們


綜藝節目裡,「標籤」「人設」是一種非常好用的工具。


壞人、好人、嬌嬌女、吃貨、大力男、社交女王……大多數時候,明星只會在綜藝里呈現某一種特定的人設。


方便觀眾記憶,挑喜歡的去喜歡,也挑不喜歡的人設去謾罵。


而現實生活中,初次見面時的性格標籤,往往會在長期的朝夕相處重構或消解。


聊時調侃說,要給當時的《五十公里桃花塢》頒個獎。就叫


剛見面時覺得水火不容的人,最後成了交心好朋友,也是常有的事。


這是因為人性的複雜與個人的閃光點,往往都需要在相處中慢慢呈現。


而第一印象或許是強撐的外向活躍,或許是保護自己戴上的面具。


還記得文章開頭的張翰宋丹丹名場面嗎,一個不樂意說代表作,一個又覺得說出來可以彼此了解。


乍一看,兩人是沒法好好溝通了。


本來按照常見的綜藝套路,他們該分別以前輩代表與年輕人代表的方式、掐上一架了。


但結果不但沒有,這兩人在節目後期還開始談心。


誰不想圍觀明星「社會性死亡」呢一個月前,我和朋友閒


因為一邊,是宋丹丹在詢問過郭麒麟、汪蘇瀧的意見後,開始消化年輕人的處世方式。


雖然集體活動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吆喝所有人動起來,但不再會強制地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思路做事。


而另一邊,張翰也卸下了自己「慢熱拽哥」的面具。


剛來時,他不願配合做自我介紹,對著鏡頭一臉冷漠地說「我是來工作的」。


大家都以為他不好惹、會是獨行俠。


結果到了第八期,張翰最後一期錄製時。


他不僅和同宿舍的幾個嘉賓已經打成了一片,調侃孟子義唱歌難聽,說「你唱的挺幽默的」。


放,都能出點新花樣。01


又轉頭答應給李雪琴做造型。


多看了幾集後,我發現不論光環多大的明星,往人際交往的環境中一


讓李雪琴開心得咧嘴笑,說以後要是去理髮店、Tony們都是這個水平,那可真是——


「想得美。」


即便是衝突對峙,也有一種微妙的平淡感,讓我這種社恐患者會心一笑。


而在他離開之前的採訪里,張翰甚至表示,如果有機會希望當初能好好地做一次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張翰,很開心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認識你們。」


塢》的片段,發現終於「整了點新活」。沒有想像中狗血,


人對人的認知,會在相處中加深。


人對人的戒備,也會在相處中放下。


張翰一直強調自己是個慢熱的人,但或許就像節目裡分析的,他的慢熱相比於性格、更像一種矜持的戒備。


在剛見面時,擺出一副「不好惹」「我一個人就行」的姿態。


後來同宿舍的幾個明星,恰好都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個性不較真,算是被動地讓他進入了「大哥」的身份里,開始照顧別人。


接觸到後期,宋丹丹覺得張翰其實沒有那麼固執。


張翰臨走前,還特意囑咐賴冠霖照顧好同宿舍的女生們。


哪有這麼便捷迅速。前段時間在網上刷到《五十公里桃花


唯一和最開始「獨行俠」形象相聯繫的行為是,張翰還是選擇了一個人離開,沒有和每個人一一道別。


不擅長離別時的抒情話語,只是把告別的話留在了心裡。


對他來說,這也是最舒服的方式。


但這種橋段,觀眾一看就知道是劇本需要,一個人真實的改變


《五十公里桃花塢》這檔節目有些特殊的是:


沒有把個別明星的固有標籤作為話題噱頭,而是把鏡頭對準了他們與朋友社交過程中的標籤。


這才讓張翰身上的人物弧光,在與小圈子的交融、大圈子的碰撞中完整了起來。


正如大家在印象表里對他描繪的,以為是霸總,現在發現是仗義、有頭腦、愛笑的「大哥」。


感是,「明星上個節目就經歷了大磨難、徹頭徹尾地改變」,看起來無比有效。


《五十公里桃花塢》作為一檔社交觀察節目的獨特優勢就在這。


它能儘可能地讓明星放下包袱、生活在一個沒有多少人圍觀的村莊裡,展現自己,呈現出真實社交相處的可借鑑樣本。


明星個人,在其中慢慢展露出讓人有些意想不到的一面。


眾人刻板印象里的「知心大姐姐」舒淇,其實和李雪琴這種年輕人一樣,不喜歡大家聚在一起的「談心場景」。


通過大起大落、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套路,來製造噱頭。既視


而整個集體,也從最初的「八個CEO管一個人」,融合為無需多言、彼此配合的關係。


第八期節目裡,舉行賽車比賽前,大家甚至不用商量、就達成了分工共識——


「郭麒麟負責對接,OO與陳陳陳負責場地,李雪琴負責主持詞,周杰舒淇負責主持。」


國產綜藝一直有個壞毛病,是愛給明星立人設。


所有人都覺得人性複雜,難以表現。


但其實,只需要《五十公里桃花塢》的這種朝夕相處。


人物弧光,將在人際碰撞中真實展現。


那比所有狗血情節,都要有意義得多。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