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讀懂:陳氏太極拳的歷史
王戰軍太極 · 文化 ·

一篇文章讀懂:陳氏太極拳的歷史

太極拳是一種強調對稱平衡、協調統一、內外兼修、文武兼備的武術運動。迄今為止,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武術流派,習練者多達2億。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十三勢」。晚清時期,楊露禪(1799~1872)進京教拳時,太極拳還被稱為「綿拳」、「軟拳」等。到了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提倡國術,在全國設立多處國術館,邀請各流派高手傳授國術,武術才得到空前繁榮,太極拳的名稱才被世人廣泛知曉。建國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極拳作為全民健身運動而被廣泛普及。

太極和太極拳的起源

榮,太極拳的名稱才被世人廣泛知曉。建國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極拳

「太極」一詞源出《易傳·繫辭》,含有至高、至極、至大之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宇宙間一切事和物的原始單位稱為太極,類似於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裡所談的「物質」的概念。由於事和物是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這種運動、發展、變化的周期性規律就是太極原理,也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無窮。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有唐朝許宣平、宋朝張三峰、明朝張三丰、清朝陳王廷等多種不同的說法。後經有關部門組織歷史學家考證,由現存的歷史資料論證認為:太極拳是由明末清初的陳王廷創造出來的,現在流傳的各式太極拳都直接或間接源出於陳式太極拳,陳家溝也被授予「太極拳發源地」稱號。

總的來說,起初的太極拳綜合了三大體系:

一是吸收吸取了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動作架形。《拳經三十二》式中二十九式被吸收到陳式太極拳中,且陳式太極拳早期的歌訣也基本是戚繼光《拳經三十二》歌訣的翻版。太極拳「形」層面的主要內容由戚繼光《拳經三十二》而得。

二是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讓拳術運動和人體科學相結合,讓外在的運動有了內在的醫學醫理為支撐,從而形成太極拳「氣」層的主要內容。

三是結合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陰陽五行學說,以易經、道教、太極八卦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使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有了哲學層面的提升,這就構成了太極拳意識形態即「意」層面的主要內容。三者結合,從而形成了太極拳意氣形三個層面兼備的學術體系。

陳卜和陳家溝習拳之風

提倡國術,在全國設立多處國術館,邀請各流派高手傳授國術,武術才得到空前繁

陳家溝人習拳之風可追朔到陳氏始祖陳卜。陳卜原籍山西澤州郡 (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7年(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 (今沁陽)。因始祖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為近鄰鄉民所敬重。故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莊(解放後,陳卜莊並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莊)。先祖後因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又遷居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常楊村易名陳家溝。

始祖陳卜居溫縣後,為奠定家業基礎,偏重於墾種興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興家立業,人繁家盛。為保衛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設武學社,教授子孫。由於1711年以前陳氏家史無文字記載,僅有口傳。直至1711年,陳氏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方簡單記述了陳卜史實。然相距已有300餘年。其間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陳王廷記起。

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

)進京教拳時,太極拳還被稱為「綿拳」、「軟拳」等。到了民國初年,國民政府

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塑像

陳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誌》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曾在山東掃蕩群匪,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消極,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遺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炮捶一路。陳王廷傳統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自陳王廷之後,陳家溝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練習,當地流傳的諺語「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 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歷代名手輩出。

太極拳第六代:陳長興、陳有本

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十三勢」。晚清時期,楊露禪(1799~1872

傳至十四世陳長興(太極拳第六代),字雲亭,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他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後人稱為太極拳老架 (大架)。當時人稱 「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陳耕耘、楊露禪。

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掤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 「採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鍊為主,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和,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動作複雜,急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採挒肘靠」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十四世陳有本(太極拳第六代)在原有套路的基礎上,又有些改動,逐漸捨棄了某些難度和發勁動作,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後人稱為新架 (現稱為小架)。

太極拳第八代:陳鑫

十六世陳鑫(太極拳第八代),字品三,他感到陳式拳術歷代均以口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祖傳太極拳學說,遂發憤著書立說,用12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以易理說拳理,引證經絡學說;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勁為統馭,是陳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最重要的一篇。他還著有《陳氏家乘》、《三三六拳譜》等著作。

太極拳第九代:陳發科

武兼備的武術運動。迄今為止,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武術流派,習練者多達2億。太

十七世陳發科(太極拳第九代),字福生,是近代陳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和傳播太極拳有傑出的貢獻。1929~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術。以其剛柔相濟,采、挒、肘、靠、拿、跌、擲、打,兼施並用,技擊技術極好,與人較手時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的高超擊法將人跌出。

因其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禎、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鄭州、焦作等地教拳 (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為普及陳式太極拳做出很大貢獻。

太極拳第十代:陳照丕、陳照奎

十八世陳照丕(太極拳第十代),字績甫。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四大金剛」王西安、陳小旺、朱天才、陳正雷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式太極拳做出巨大貢獻,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十八世陳照奎(太極拳第十代)。陳照奎(1928.1.24--1981.5.7日),祖籍河南溫縣陳家溝,隨父定居北京,是陳發科的幼子。四歲隨父赴北京,七歲從父學習家傳拳術。他學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摺疊,手法多變。拳架中正、流暢,精於閃、戰、彈、抖。推手、擒拿功夫可達出神入化境地。陳照奎先生生前主要傳授的陳式大架、低架太極拳(一路83式,二路又名炮捶71式)。

太極拳第十一代

太極拳是一種強調對稱平衡、協調統一、內外兼修、文

新一代太極拳領軍人物王戰軍,在世界拳王環球爭霸賽上戰勝日本相撲冠軍曙太朗

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較多,其中有陳家溝王西安等「四大金剛」為代表的陳家溝代表性傳承人,還有以陳立清、陳全忠為代表的遷居到西安的陳式太極拳著名傳人,以及馬虹等為代表的各地傳人。

此後,陳式太極拳在各名家手中不斷發揚光大。其中,新一代太極拳領軍人物王戰軍, 曾在世界拳王環球爭霸賽上戰勝日本相撲冠軍曙太朗,為中國太極拳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王戰軍還奪得央視《武林大會太極拳六大門派爭霸》總冠軍,是「丹田彈抖重物」1.20米的金氏世界紀錄創造與保持者。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