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園林之中探尋晉國源流

晉祠,園林之中探尋晉國源流

堂。如今,它已是聞名中外的一處古典園林,占盡一城風水,被譽為「
祠,祭祀祖先之地;晉祠,祭祀三晉祖先的廟

祠,祭祀祖先之地;晉祠,祭祀三晉祖先的廟堂。

如今,它已是聞名中外的一處古典園林,占盡一城風水,被譽為「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晉祠,起初即為晉國創始人唐叔虞的祠堂。換言之,這裡也可以稱作是所有山西人的根祖之地。本次「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我們從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始,在吉金溢彩的青銅王國,從器物中感受三晉歷史;而隨後在晉祠,我們探尋三晉的發展根脈。

唐叔虞,「剪桐封弟」的真實人物

很多人都知道「剪桐封弟」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冊封的弟弟叔虞所開創的「唐」,就是最早的山西。

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姬發的第三個兒子,周成王的胞弟,叔虞被封到古唐國去做諸侯。人們稱他為「唐叔虞」。叔虞封到古唐國後勤政治國,國泰民安。其子繼位後,改國號「唐」為「晉」,後人建立祠堂,是以有「晉王祠」一稱,簡稱晉祠。

相比晉祠註明的「三寶」和「三絕」,公眾在參觀時,可能會忽略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晉祠聖母殿北側的唐叔虞祠,裡面奉祀的,就是西周初晉國的第一任諸侯唐叔虞。

在我國漢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晉世家》一篇詳細記載了「剪桐封弟」的故事。一天,周成王與幼弟叔虞在庭院之中做遊戲,成王順手從地上拾起一片桐葉,並剪成玉圭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這句玩笑話讓站在一邊的史佚聽到後,就記錄下來,並請成王選擇良辰吉日為叔虞舉行分封大典。成王說:「我是和叔虞做遊戲呢!」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既然說了就要用史書記載他,音樂歌舞慶賀他,典禮成全他。」於是成王將叔虞封到唐國做了諸侯。古時的唐國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百里,就是今天的晉南曲沃、翼城一帶。

話說叔虞來到了唐國以後,實行了攝政的周公制定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意思就是在以太原為中心的古唐國執行政策的時候,要沿襲夏朝的治國方針,但是在生活習慣和政務管理上,特別是戎狄居住的區域內,還要兼顧這些人的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的建國方略。他勵精圖治,把古唐國治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將國號由「唐」改為「晉」。其後七百餘年間,晉國由一個小國發展為稱霸中原的大國。作為晉人之祖的唐叔虞,早已被老百姓奉若神明,所以後人為了紀念他,便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

如今的唐叔虞祠,在晉祠博物館的曲徑通幽處,石級峻立,山門高聳,紅牆青瓦之間,莊嚴肅穆。該祠堂始建於西周時期,但經過元、明、清時期翻修擴建而成。進入山門,迎面為享堂,裡面陳列一組元代樂伎像,14位樂伎分兩邊排列,各持不同樂器,如此完備的樂隊在元代壁畫中偶見,而實物全國僅此獨有。唐叔虞祠院內兩側繞以曲形圍廊,廊壁上嵌有四十二塊明清時期文人雅士的題詠,內容涉及到晉祠建築、山水風光等,有不少都是書法佳品。正面主殿為元代建築,重檐殿宇很是恢弘。祠內碑文、刻字、彩繪更是承載了歷史的厚重與瑰麗。

為報唐叔虞神恩的「太原公子」

晉陽古城又被稱為「龍城」,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皇帝都是在龍城起兵,奪取政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世民。在叔虞祠的東側,在晉祠參天古柏之中,就掩映著一通稀世國寶碑刻——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原物,俗稱唐碑。

《晉祠之銘並序》碑是公元646年,李世民為報唐叔虞神恩而作,它是李世民留世的唯一的一通行書碑,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行書碑,素有「中國第一通行書大碑」之稱,它代表了李世民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是一通集史學、文學、政治、書法為一體的豐碑巨碣。被譽為僅次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又一通文筆俱佳的行書傑作。為何李世民要在晉祠立一塊石碑呢?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與兒子李世民從晉陽起兵時,曾在唐叔虞祠祈願,希望叔虞能助他們一臂之力。果真,在第二年就攻取了長安,建立了唐王朝。晉陽,在李氏父子眼中,就成為了「王業所基」,並設晉陽為「北都」,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到了公元646年,李世民重遊晉祠,當時的他已近知天命之年,遙想自己18歲帶兵打仗,發跡晉祠,不禁感慨萬千,於是便親撰銘文,感恩之情溢於碑文:「昔有隋昏季,綱紀崩淪,四海騰波,三光戢曜。先皇襲千齡之徽號,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誠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發跡神祠。舉風電之長驅,籠天地而遐捲。一戎大定,六合為家。雖膺麟受圖,彰於天命,而克昌洪業,實賴神功。

這塊唐碑全文共計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為駢儷體;銘文200字,為四言體,共28行,每行44字—50字不等。整個碑文用到39個「之」字,各有不同,堪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春暖花開,晉祠賞景好時節

晉祠之於中國,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作為三晉大地中獨具特色的園林景區,它更是將江南水鄉的唯美、恬靜發揮到淋漓盡致。春暖花開之際,三五好友踏春賞景,晉祠真的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第一次來晉祠,一定要看看「三寶」「三絕」:聖母殿、魚沼飛梁和獻殿,周柏、宋代彩塑以及難老泉。這是晉祠聞名於世的金字招牌,其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不言而喻。聖母殿,始建於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現存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大殿莊嚴古樸,氣勢宏偉,蔚為壯觀,是我國宋代建築中的典範,殿堂梁架採用「乳栿對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惟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木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鱗甲須髯,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良及工藝的精巧。魚沼飛梁,是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東西橋面寬闊,為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樑,實為罕見。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建於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的獻殿,是供奉祭品的場所,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辟門外,均築堅厚的檻牆,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晉祠「三絕」,一是周柏,種植於西周時代,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二是聖母殿內的宋代彩塑,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這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

與歷史名人對話,與珍寶文物面對面,這是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但是來到晉祠,還有第二種遊玩方法,那就是好好欣賞它的美景,看朝陽升起,看夕陽落下,不同的時分有不同的美;聽難老泉泉眼汩汩,望魚沼池積水緩緩流淌,不同的水紋演奏著不同的樂章。此時,也正是春暖花開之際,迎春花、桃花朵朵,綻放的花朵與園內景致渾然一體。如果你是漢服愛好者,在這樣的美景之下,穿上一身漢服遊覽晉祠,也定會成為晉祠中最美的風景。

山西青銅博物館走一走,厚重歷史撲面;晉祠景區逛一逛,鳥語花香中找尋山西根脈。一陣風吹過,那微風,似從數千年前的晉國穿越而來……

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孫軼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責編:馬雲梅)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