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鋪路人」,為何光芒被掩蓋成為「消失者」?
文匯網 · 文化 ·

讀書|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鋪路人」,為何光芒被掩蓋成為「消失者」?

寧著中華書局出版這是首本對晚明時期來華耶穌會士羅明

《消失的鋪路人——羅明堅與中西初識》

鍾永寧 著

中華書局出版

這是首本對晚明時期來華耶穌會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 進行專門研究的著作。羅明堅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長期居住的義大利耶穌會士,創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多個「第一」,對中西文化交流有開創性的「鋪路」之功,通過他不尋常的經歷和著述,中西方文化實現初識互動。但是,羅明堅的功績卻被利瑪竇等後來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的光芒所掩蓋,成為「消失者」。本書以「了解之同情」筆觸,記述了他進出中國和在中國生活的歷史細節,試圖從他個人經歷、反觀利瑪竇等相關歷史人物和當時的中西方社會,讓讀者感知個體命運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紛呈世相背後的歷史邏輯。

後記(節選)

羅明堅1579年來到澳門,1583年進入中國內地長期居住,成為中西初識時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創者和鋪路人。1588年,他被安排回歐洲,從中國消失,後來又因利瑪竇的高大身影,從大多數歷史敘述者的視野里消失。

寫這樣一本小書,關注這樣一個「小人物」,已醞釀了一些時日。十幾年前第一次看《利瑪竇中國札記》,被首度入華耶穌會士們的中國奇遇所吸引,後來因為工作關係,編輯和閱讀了不少相關書籍,對葡萄牙和傳教士如何進入中國,中國政府怎麼應對,各個階層如何反應,饒有興趣。我們教科書和大量的研究著作,對傳教士最初進入中國的敘述比較粗略,且幾乎一個口吻,將初創行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之功,一股腦算在後來成功進入北京的利瑪竇頭上,而對創造了中西文化交往史上的多個「第一」的羅明堅忽略不提或作為利瑪竇的陪襯一筆帶過。過去求學時代所受的學術訓練教導我,凡事皆有因由,且宜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去觀察、闡釋。中西初識時代所謂「一代巨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們的到來,曾經驚動了上至朝臣下至街民,形形色色的反應,透露了我們社會和文化的基因,因此我試圖弄清具有標本意義的羅明堅。

伴隨著有關羅明堅史料的不斷發現,國內外學者張西平、金國平、吳志良、戚印平、湯開建、宋黎明、夏伯嘉(R.Po-Chia Hsia)、薩安東(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McRae (Michele Ferrero)、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汪前進、楊慧玲、岳峰、羅瑩、王慧宇、伍玉西等,從各自研究領域,對羅明堅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動、著述和地位,給予了更多關注和肯定,使羅明堅的形象逐漸走出了利瑪竇的身影。這更堅定了我在本職工作之餘,撰寫這一本小書的信心。去年新冠疫情期間順便走馬觀花參觀了某個大型博物館的展覽,看到結尾處,說到中西文化交流一段,在利瑪竇碩大照片之下,照例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標籤,近旁的電視裡,傳來雄壯的男中音:「利瑪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到中國內地的傳教士,他是第一位用拉丁文翻譯《四書》的西方人,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天主教堂……」展覽館空曠曠的,但還是有一對青年人佇立屏幕前,了解這些「知識」。我當時慶幸自己做了一份該做的事。

《消失的鋪路人——羅明堅與中西初識》鍾永

經過較長時間的材料收集階段後,我開始動筆撰稿。但在取什麼體例和筆法上,頗犯躊躇。現在這個樣子,是不斷調整的結果。前七個部分講述羅明堅來去中國的背景、過程,採取敘事的筆調,甚至還描述了一些歷史場景,雖然也有一些作為敘事組成部分的引文,但均是通俗易懂的文字,資料出處、必要的解釋和難懂的引文材料,都放在腳註中。第八部分多為論述性文字,想將羅明堅與他周圍的人、行走過的社會做一番梳理,算是總結一下自己多年來的有關思考。

關於歷史研究是走前現代的敘事之路,還是走現代大行其道的闡釋之路,一直有爭議。知名黨史專家楊奎松將歷史研究看作是人的研究,認為歷史學研究和寫作,應該堅持走敘事的路,而且敘事要如史學大家陳寅恪所言:「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同情。」本人服膺其說,但要做到以「了解之同情」姿態,客觀、中立、生動講好歷史故事,殊為不易。還原一個具有標本性歷史人物的鮮活生命歷程,弄清其交往的人、經過的事,讓讀者感知個體命運與社會的關聯以及歷史現象背後的歷史邏輯,在某種程度上,比抽象地分析總結其學說、思想和歷史影響之類,顯得更加艱難。

本書試圖以現有的資料,敘說羅明堅東奔西走(包括中西方間的「東奔」「西走」和進入中國內地後的「東奔西走」)的具體過程,釐清他所經歷事件的來龍去脈;試圖從他個人經歷,反觀利瑪竇、范禮安、王泮、陳瑞、郭應聘、沙勿略、桑切斯、卡布拉爾、菲利普二世等歷史人物及中西初識時代的中西方社會;試圖從羅明堅與其行走社會的關係,讓讀者感知個體或階層命運與政治制度、社會組織、文化傳統的關聯性。

作者:鍾永寧

編輯:周怡倩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