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文化 ·

多彩玻璃折射文明之光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璃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北魏玻璃瓶。清華大

西漢藍色弦紋玻璃杯。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西漢藍色弦紋玻

北魏玻璃瓶。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供圖

神秘瑰麗的眼紋玻璃珠、五彩斑斕的馬賽克玻璃飾片、立體生動的磨花玻璃瓶……走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特展現場,琳琅滿目的展品帶給人美的震撼,讓人充分領略到古代玻璃藝術的魅力。

玻璃是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由石英砂加上助熔劑和著色劑燒制而成,被譽為「火與沙」的藝術,其價值曾堪比黃金,對古人的生活產生過深遠影響。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合作舉辦「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特展,為公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展覽以時間為軸,分為「孕育與初生」「傳播與融合」「綻放與輝煌」「西方與東方」4個單元,通過約360件(套)古代玻璃藝術品,反映古代科技、藝術和貿易的發展,勾勒出東西文明交流互鑒的圖卷,體現中華文明的博大包容性與偉大創造性。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介紹,此次展覽是少有的關於古代玻璃的系統展示,展品的時間和地域跨度廣,除了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所藏300多件古代玻璃藝術品,還匯集了國內多家文博機構的珍品。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玻璃製品出土於敘利亞阿姆克平原的帖爾葉猶底遺址,其年代約為公元前三千紀早期。從青銅時代開始,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就閃爍著玻璃的光輝,歐亞大陸與北非各地發現各個時期的大量玻璃遺存,從中可窺見各文明之間科學技術、材料工藝、思想文化、藝術審美等要素的傳播、演變、交流和融合。

玻璃在中國古代有「琉璃」「頗梨」「藥玉」等稱謂。從春秋末期開始,玻璃器物和玻璃工藝由陸路、海路傳入中原。在消化吸收並融入東方審美和需求後,中國古代玻璃工匠創造出一系列本土玻璃製品,形成獨具特色的東方玻璃工藝體系和藝術趣味,進而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

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中期,中國本土玻璃井噴式發展,特別是以鉛鋇玻璃配方製作的眼紋玻璃珠飾層出不窮,常鑲嵌於銅鏡、帶鉤、車飾、青銅器等器物上。這類眼紋玻璃珠(俗稱「蜻蜓眼」)是戰國玻璃藝術的巔峰之作,可見於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高等級墓葬中。

展廳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馬家塬大墓出土的一套黃金組飾。它由獸面紋黃金扣飾、黃金帶飾、紅瑪瑙和多種玻璃飾品等組成,製作精美、絢麗多彩,是目前所見戰國時期最豪華的黃金組飾之一。此次展覽是它首次公開展出。這組飾品集合了西方眼紋玻璃珠、六稜柱珠、中國本土鉛鋇眼紋玻璃珠、費昂斯陶杯和漢藍漢紫珠飾等玻璃元素,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生動體現。

瑩潤光潔的玻璃劍首、劍格,大氣典雅的深綠色雲紋玻璃璧,近似天然石料紋理的玻璃盤……一組戰國、西漢時期的中國風玻璃器,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欣賞。中國工匠創造性地將東方審美融入玻璃,所制鉛鋇玻璃大量模仿玉器製品,如玉璧、玉劍具、玉含蟬、玉豬握等,呈現出與西方玻璃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

一件廣西貴港西漢墓出土的藍色弦紋玻璃杯,歷經2000多年滄桑,依然散發著美麗的光澤。不同於西方鈉鈣玻璃和中國北方鉛鋇玻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廣東等地,出土了許多鉀玻璃製品,反映了當時南方沿海地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和南亞往來貿易之繁榮。

史料記載,西方玻璃工藝於北魏初由中亞傳入山西大同,在南北朝末期一度失傳,至隋代又為何稠復創。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鈉鈣和鉛玻璃器皿可為例證。展廳中有一件來自李靜訓墓的隋代玻璃瓶,通體綠色,造型流暢,透明度高。李靜訓為皇室成員,其墓中出土玻璃材質器物共24件,其中有7件玻璃器皿,保存完好。這些玻璃製品印證了《隋書》中關於何稠復燒本土玻璃成功的記載。

此次展覽不僅觀賞性強,還兼具較強的學術性,通過大量文字和圖示詳細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玻璃器製作工藝,讓觀眾深入了解有關玻璃的知識。據悉,展覽將持續至5月5日。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