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療法(五)——人格構成學說(上)

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療法(五)——人格構成學說(上)

前面我們提到了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療法(四)——無意識和

前面我們提到了一起聊聊精神分析療法(四)——無意識和壓抑的理論

今天來聊聊

人格構成學說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所組成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本我是貯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瀰漫,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騰的大鍋。這些本能和欲望強烈地衝動著,不懂得邏輯、道德和價值觀念,其活動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一味尋求無條件的、即刻的滿足。由於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觸,所以總是在急切地尋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自我。

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為:是無意識的,是無理性的,要求無條件的得到滿足,只遵循快樂原則;是一切本能衝動後面的性力的貯藏庫;它收容了一切被壓抑的東西,並保存有遺傳下來的種族的性質。弗洛伊德認為嬰兒的人格結構完全屬於本我。

自我

自我是現實化了的本能,是在現實的反覆教訓之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從本我分化出來的這一部分由於現實的陶冶變得漸識時務,不再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滿足,而是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力爭既避免痛苦、又能獲得滿足。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理性和審慎。它在同外界現實的相互作用中成長,對外感受現實,正確認識現實和適應現實,對內調節本我,節制欲望的宣洩。

弗洛伊德曾把自我和本我的關係比作騎馬的人和他的馬之間的關係,認為馬提供了運動的力量,而騎馬人則具有決定方向和指導他那有力的坐騎的大權。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合理的情形:騎馬人必須得按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來指導他的馬。弗洛伊德亦曾指出:「自我企圖用外部世界的影響對本我和它的趨向施加壓力,努力用現實原則代替在本我中自由的占支配地位的快樂原則。」

自我具有這樣的特性: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是無意識的,一部分是意識的,而其主要為意識的;它合乎邏輯,受現實原則支配;對本我之中的東西有檢查權,防止被壓抑的東西擾亂意識;它還要在超我的指導下,按外部現實的條件,去駕馭本我的要求。就這樣,自我可以說是同時在侍奉三個嚴厲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現實。

超我

超我也稱為理想自我、自我典範,它是從自我發展起來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認為是人格最後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準則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的行動。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它反映著兒童從中生長起來的那個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最初,這種角色是由雙親扮演的。從自我中發展出來的那一部分(超我)正是雙親權威的內部化,執行著早年父母所行使的職權。父母施行懲罰的職權,變作了超我中的「良心」;施行獎勵的職權,則變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準則,良心則負責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懲罰。

由此看來,超我的特性是:從自我中分化而來,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它是父母權威的內化,執行父母早年的職責(亦被認為是遵循至善原則);可分為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和良心——對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進行懲罰;其主要作用是監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這三種構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地交互作用著。自我在超我的監督下,按現實可能的情況,只允許來自本我的衝動中的有限的表現。在一個健康的人格之中,這三種結構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協調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主體按社會道德標準行事;而自我對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對下吸取本我的動力,調整其衝動欲望,對外適應現實環境,對內調節心理的平衡。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在這種人格動力學的關係中得到闡明。當然,如果這三種力量不能保持這種動態的平衡,則將導致心理失常的產生。弗洛伊德的人格構成學說並未排除他關於無意識理論中的觀點。但在人格構成學說形成之後,他也開始不那麼輕視意識的作用了。基於對弗洛伊德的人格構成及意識劃區的理解,人們曾將其形象地比作浮在海中的冰塊(如標題圖)。

超我一部分在意識之中,一部分在無意識之中;自我也是同樣,本我則完全處於無意識領域。前意識是既可以變為意識又可以成為無意識的邊緣部分,隨冰塊起伏而變化,意識是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無意識是深藏於水下的那一部分。隨冰塊的起伏,三種人格動力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