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是一種智慧,港商查濟民做慈善事業,功德無量
風水中國 · 風水 ·

「捨得」是一種智慧,港商查濟民做慈善事業,功德無量

「捨得」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港商查濟民在大陸興辦企業捐資辦學和做慈善事業,功德無量

------查濟民故居陵墓風水考

曾祥裕 曾海亮

、查濟民、查良鏞等名人均是喝花溪水長大的。在海寧袁花鎮考察完查良鏞(金庸

浙江名人之鄉數袁花鎮,我流連於海寧期間在袁花鎮逗留的時間最長。因為袁花鎮太多值得考察的名人故居。

同樣,袁花歷史上也是人文薈萃,屈指數來,清代查慎行和現代沙可夫

袁花地名頗有點女人味,其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袁花亦名園花,別稱花溪。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水鄉無疑。浙江水鄉出文人,我在紹興考察時不禁為浙江人才 群星燦爛而欽佩不已。

同樣,袁花歷史上也是人文薈萃,屈指數來,清代查慎行和現代沙可夫、查濟民、查良鏞等名人均是喝花溪水長大的。在海寧袁花鎮考察完查良鏞(金庸)故居,我與弟子朱祥鋒驅車左彎右拐,不到半個小時,來到查濟民故里。

疑。浙江水鄉出文人,我在紹興考察時不禁為浙江人才群星燦爛而欽佩不已。

查濟民與金庸同屬一個祖宗。

據考證,海寧查氏以三世為標準分南、北、小三支,以九世「允」字輩為標準分為六十六小支,查濟民先生歸屬第40支查允嘉(敬承公)一脈。而金庸則與查濟民、查和欽同屬於南支,也就是海寧查氏中最為發達的一支。

查濟民先生是浙江海寧袁花鎮人,生於一個文宦世家,是清代大詩人查慎行的後裔,家學源遠流長。當我們來到花溪查濟民故居時,天空飄下細雨,風吹之下,我佇立溪邊,檢起幾許落下的樹葉。花溪橋上空無人影。怎麼也想不到這冷寂之地,曾經誕生過一位名聞天下的香港愛國實業家查濟民。

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袁花亦名園花,別稱花溪。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水鄉無

查濟民舊宅前的有條小溪,岸邊土中生長的野菊花沾上雨水多一份冷艷。如果人的性格多一份野菊花之韌性,就無論身處什麼困境,也能進退自如。查濟民故居保留完好,位於大墳頭78號,經測為癸山丁向,明堂前溪水環抱,水口為辛戍,丙午來水。宅後也有一大池塘。宅右側前面栽有枇杷樹。院內有一棵香樟,如一把綠油油的大傘為查濟民家遮雨。

大凡一個好風水環境少不了玉帶水環抱。宅前有路或河水弧形包圍著,俗稱玉帶環腰或抱身水。正如古人云:」九曲入明堂、當朝宰相。」

香樟見證了查濟民的成長

人去樓空,我想像中勾勒查濟民孩童時在樹下那專注的讀書模樣。

察的名人故居。袁花地名頗有點女人味,其位於海寧市

愛讀書是每個成功人士的好習慣。少年查濟民,排行第六,從小聰明伶俐,讀小學時,成績領先,俗稱「仙童」,十三歲考入杭州專科學校,後到上海達豐染織廠當學徒,沒過多久,他掌握的生產技術知識非凡,運行經營水平「超人」,被老闆劉國鈞先生看中。

1933年,查濟民從上海被劉國鈞先生聘任到常州大成二廠當技師,下班後他天天都在寢室里讀書。有一次,一位朋友去探視他,他正在埋頭讀納蘭性德的《飲水詞》,只見他吟聲朗朗,興致盎然,心不旁鶩,竟然到了不知有人入室的境地。想不到一個實業家到了晚年心中還有那割捨不下的文學情結。查濟民晚年愛作詩,他的處女詩作是《贈廖暉·中英簽約歸還香港觀禮有感》,發表在1984年秋的《人民日報》上,詩云:依然簽約此城市,今日風光迥不同。英烈壯懷三世志,滿襟涕淚憶尊翁。這是他以真摯的情感回憶與廖承志同志的親密關係,抒發了詩人滿懷的思念之情。

他在追憶作詩過程時寫道:「我少時因戰亂頻仍,飄徙無定,故失緣於文學。後忙於實業,依然無暇顧及。惟生性愛好,婚後因妻璧如深愛古典詩詞,故常偷閒共讀,但為時其短。詩詞屬於形象思維,是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

詩詞是語言,它以提煉的優美的格律和形式,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古典詩詞經久不衰,證明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中華五千年的結晶,它應該受到珍視、保存和繼續發揚。」

愛國心切的查濟民,在1988年的《借放翁句告兒孫》表白心跡: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十億尚寒窮;期增品德樹威信,兼樹謙勤篤實風。曲巷千家齊奮發,華都百業皆圖鴻;神州經技飛騰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首詩是查濟民先生憂國憂民內心的真實寫照,又寄託著詩人的殷切期望。

實業救國是查濟民一生為之奮鬥的理想。當我們今天盤點查濟民的成功業績,不能不說,貴人相助,是其成就事業的必備條件。六十多年前,查濟民還在現代紡織業的奠基人之一、常州「紡織大王」劉國鈞的企業里當工程師和部門負責人。劉國鈞先生見其「品行端正、好學多思,不但工作出色,而且有領導能力」,不僅對他委以重任,還親自將長女許配給他。

鄉數袁花鎮,我流連於海寧期間在袁花鎮逗留的時間最長。因為袁花鎮太多值得考

除了貴人相助外,查濟民也是一個審時度勢,勇於開拓的企業家。抗戰勝利以後,為了拓展和提升家族事業,查濟民先生帶著岳父劉國鈞的囑託於1947年來到香港,從此便在這裡紮根。香港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為查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商機,查氏家族也為這顆明珠增添了亮麗光彩。我想,查濟民還好沒有留在大陸繼續辦廠,否則就會被公私合營化掉他多年打拼的企業家底,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紡織王國,當然弄的不好也逃脫不了歷次政治運動的折磨而早死。

內地改革開放後,查濟民在內地如同在香港一樣如魚得水投資興辦企業,也在於他情系祖國,其愛國業績尊定了他的社會地位,兩度受到鄧小平的接見。香港回歸後,大陸的改革開放東風吹開了查濟民心窗,他高瞻遠矚地洞察到,香港企業只有加強和內地的合作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從1993年起,查氏企業便相繼在廣東中山、浙江杭州、江蘇常州及上海等地合資辦廠,不僅為他的老牌「紡織基王國」增添了新的動力,而且促進了當地傳統紡織業走向現代化。

陵墓風水考曾祥裕曾海亮浙江名人之

誰都知道,在美、歐以「紡織品限額」相威脅、與中國大打貿易戰的今天,紡織行業的利潤已經被壓到很低程度,虧損企業也不在少數,查濟民為什麼還樂此不疲?原來他是為了在大陸「倡導一點企業精神,提高一點管理水平」,再則是因為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不賺錢,卻能為社會解決一些就業問題」。一顆熾熱的愛國心躍於言表。

辦企業不能不講賺錢,查濟民就「企業盈利是否最重要」這個問題闡明了自己的理念:「在私人小企業只為餬口時,無利潤即被淘汰,當然利潤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有適當規模時,對事業成敗的責任感和如何使事業健康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而到了企業有更大發展時,事業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他「把賺錢只作為一個成績的指標,不是為了投資的回報或盈利。即使有分得的利潤,也不是用來過奢侈的生活,而只希望做一點對國家、民族、後代有益的事,尤其是提倡教育和科技等最根本的大事。」為了促進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查氏集 團於1994年出資2億元設立了「求是科技基金」,專門獎勵著名科學家、青年學者以及科研集體,後來還增設了研究生獎。

查濟民愛國愛鄉,先後出巨款在家鄉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興辦文化教育、社會公益事業,贏得鄉親們熱烈讚譽。

興辦企業捐資辦學和做慈善事業,功德無量------查濟民故居

捨得之人才是聰明人。從古至今,有無數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體悟。「捨得」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懂得捨得的人往往會有大收穫。查濟民在大陸興辦企業捐資辦學和做慈善事業,贏得人們的讚許。

人不過百年, 2007年3月28日,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逝世,享年93歲。查濟民逝世後,他不僅留給家族一大筆財富,也將大愛的豐碑建在人們心上。正如香港《大公報》評說,查濟民一生最值得稱頌的地方,並不僅僅是事業王國的建立,而是終其一生無窮無盡的愛國精神和正直高尚的人格力量。

查先生晚年全力支援"科技興國",成立"求是科技基金會",所聘請的顧問: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何大一、姚期智,無一不是國際著名的一流學者。這些學者對財雄勢大的基金會和富豪見過不少,但他們對查先生都懷有由衷的敬意,他們敬佩查先生對中國科研事業的無私捐助,敬佩查先生對知識、對人才的尊重和愛護。

人品之高,當為人們所祟敬。當查老逝世後,從悼念規格就知道查老的人格魅力!當時為查老扶靈的八位社會賢達包括了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和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等,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周光召等將先後在靈堂致悼辭。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領導紛紛致電錶示沉重悼念。你想誰有這般殊榮?只有愛國為振興中華作出卓越貢獻的傑出人才才享受這種禮遇。查濟民當之無愧!

「捨得」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港商查濟民在大陸

當查老的靈柩將運返其家鄉浙江省海寧市後,海寧特批其遺體葬在家鄉土地上。袁花家鄉的厚實而溫暖的大地慷慨地暢開胸懷,擁抱這位袁花出去的傑出兒子,其陵園在村級公路旁,離查濟民企業不遠,這是一塊氣勢宏偉的墓場,查濟民安葬在生養他的土地上,實現了他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夙願。

這塊千餘平方的墓地被分割成幾個部分,從高高低低的幾十塊墓碑來看,這顯然是查家的祖墳地,偌大寬闊的墓地,芳草地中安葬著一位傑出實業家的靈骨。家鄉人路過此地,眼光情不自禁往墓地望去,有幾許惋惜,但更多的敬意。

一位愛國實業家已經離去,但他留下的財富,特別是精神財富仍將惠澤後世。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