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古蹟」消逝的上頓渡河西老街
以鄭視聽 · 風水 ·

「臨川古蹟」消逝的上頓渡河西老街

  •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是一個有千年歷史的城鎮,是臨川「才子之鄉」的核心發源地。民間皆認為此地人傑地靈,從地理風水來看,上頓渡鎮是眾水所匯之處,地理風水的氣場極佳,南面的撫河、崇仁河、宜黃河如扇形十彎九曲流向臨川,在臨川北面匯合流入贛江和鄱陽湖,成為地理風水難得的「聚水格」。臨川西北有環形的山脈擋住西北風,形成「山環水抱必有氣」的格局。臨川的北方又有九嶺山、連雲山、幕阜山鑄成層層包圍,使北風不能入侵吹散氣場。此外,臨川較遠的南方,有武夷山直行,成為來氣之口直入臨川,源源不絕地入而聚匯,形成一個永遠不散的大氣場,使臨川成為中國三大風水寶地之一,因此自古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 乾隆五年《臨川縣誌》載:「十一都為圖者七……其津一,曰上頓渡,亦曰龍頓,縣西南大市也。有書院曰堰合。」據說堰合書院得名於古讖「文昌堰合狀元生」,以此希望書院誕生狀元,然而在古代科舉中上頓渡始終未能一圓狀元夢。不過,時至今日上頓渡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倒是誕生了許多高考狀元,而且年年都有數十名學子考上清華北大。
為地理風水難得的「聚水格」。臨川西北有環形的山脈擋住西北風,形成「山環水

  • 自南而來的宜黃河如同一條長龍蜿蜒向前,在流經臨川區上頓渡鎮時將集鎮一分為二,猶如神龍吐津,因此當地人又舊稱上頓渡為龍津鎮(舊時設有龍津鄉學,為臨川一小的前身),俗稱東岸為河東,西岸為河西。
崇仁河、宜黃河如扇形十彎九曲流向臨川,在臨川北面匯合流入贛江和鄱陽湖,成

  • 兩年前的某日,偶爾路過河西老街,這是一條僅有百餘米長的石板路,街上已是空蕩蕩的,在盡頭河邊處有一老碼頭,與宜黃河中洲的安石公園臨川文塔隔水相望。明代吳景南《上頓渡詩》:「烏桕樹頭路,潮空露遠汀。岸水抽玉雪,沙日射金星。溪靜梅花白,林深橋實青。暮寒風割面,歸覺酒全醒。」每次在路上遇見這些布滿歲月滄桑的老街老巷總是心生歡喜,仿佛在穿越時空。可是這次筆者卻在老街上徘徊久久不忍離去,因臨街的商鋪老屋牆面上塗寫著「拆」的字樣,隱約地感覺也許這一次偶然間的遇見是為了來告別的,不久這裡將會被推倒重來。
從地理風水來看,上頓渡鎮是眾水所匯之處,地理風水的氣場極佳,南面的撫河、

  • 河西街因位於河西而得名。《吳氏族譜》載:「吳增九因石井逼狹,愛頓市寬平,於清乾隆年間赴此定居。」因河西街靠河,水上交通便利,源源不斷有外來人口遷入沿河而居,逐漸形成繁華的街市碼頭,商賈輻輳,行旅絡繹,人煙稠密。明代吳與弼《上頓渡舟中》:「驅馳年少未應勞,萬事無心任所遭。收拾琴書辭故郡,江山隨處恣詩豪。」至上世紀90年代,河西街還是熱鬧非凡。由於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公路和鐵路運輸優勢更加明顯,宜黃河水上運輸漸漸地沒落,導致沿河街市碼頭的繁華景象也不復存在,僅留下些岌岌可危的破敗老屋。為打造上頓渡「一河兩岸」文化景觀帶,地方政府於2017年左右啟動拆除河西街,如今僅存河西街地名。
千年歷史的城鎮,是臨川「才子之鄉」的核心發源地。民間皆認為此地人傑地靈,

  • 何止是河西老街不復存在了,二十世紀初的上頓渡舊城改造項目羅家巷拆遷以及近期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竹林村拆遷,雖然人居環境大大改善了,可美中不足的是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已經被拆得找不到一處舊時遺存。今後不知該如何談文化遺產和傳承延續?中國城市建設發展進程中總是不計後果地拆除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建築,造成了城市建築發展演繹脈絡被無情地中斷,而城市一旦沒有了文化內核,好比一個空殼。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是一個有

  • 憑藉中國人民的智慧怎麼可能找不到歷史建築與現代城市完美結合的方法呢?眾所周知,世界上任何偉大的城市都不是由單純的高樓大廈構築的,日本的京都、奈良,因保留了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築而聞名於世;巴黎的老城區更是明確規定不許在其範圍內營造新的工程;再者看看古都西安,當古老的鐘樓以現代交通轉盤的形式出現,是一個多麼令人震撼的場景。這些歷史建築和現代城市發展結合在一起,古今交匯映照出別樣的城市風貌,不僅延續了歷史而且彰顯了城市個性,不僅保護了文化遺產而且美化了城市,既讓人看到古代建築文化的輝煌,也讓人看到活力。我們的城市建築審美中,「文化審美」,真應該是一門急需補上的必修課!

長按上圖可關注微信訂閱號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