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瀚斯巴黎佛像拍賣欣賞
Robert558 · 收藏 ·

博瀚斯巴黎佛像拍賣欣賞

自己不是佛像收集的愛好者,但也收藏了一個所謂的北齊佛頭和幾個瓷的銅的佛像。所以有時多欣賞一下拍賣行的東西也是有好處的,說不定下次就可以撿個寶[耶]


犍陀羅3-4世紀 片岩佛陀像(56.8萬)

高147.5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Mario Bussagli,《L'Arte del Gandhara》, 都靈,1984年,100頁,編號3

des》,布魯塞爾,1978年,頁72,編號30Ulrich

歷史上,犍陀羅位於處於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繁盛一時,來自中亞的貴霜人吸收希臘文化,在公元一世紀初之時於犍陀羅建立政權。在貴霜統治者迦膩色伽一世在位期間(公元127-151年),犍陀羅佛教藝術以及建築開始繁榮,一些最古老的、奠基性的釋迦牟尼像在此間誕生。此尊立像便是如此。此尊佛陀以對立式平衡姿態而立,右膝微屈,重心移至左側,彷若將行,靜中富有動態。帶有層層褶皺的厚重長袍下,佛陀身形優美而飽滿。源自印度宗教的元素被借鑑以體現其開悟證道之境界,如以圓點作其眉間之白毫,在諸多經書中,光線自此射出以普照眾生。富有諸多法力的肉髻上覆蓋著明晰的螺發。佛陀頭部與肩部後方見頭光,亦呼應其已得道。然而,這種種奇異的細節或許都未如佛陀靜美的面容那樣,傳達出其平和超然之境界。

錄:ArmanNeven,《SculpturedesIn


25

犍陀羅3-4世紀 片岩佛首(27.8萬)

高48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普民族志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6月26日著

此尊佛首為已知現存作品中體量最壯觀的之一,且保存狀況十分完好,岩石表面色澤深邃,佛陀鬈髮如波浪,形成環狀發束覆蓋肉髻,是古老的犍陀羅的佛教理想與古希臘-羅馬審美之融合之體現。

1979年1月31日CastforEternity,安特衛


énéraledeBanque,布魯塞爾,1978年12月8日-


18

斯瓦特七世紀 銅錯銀佛陀像(7.6萬)

高10.5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展覽:

Sculpture des Inde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Banque,布魯塞爾,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民族志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 - 6月26日

著錄:

Arman Neven,《Sculpture des Indes》,布魯塞爾,1978年,頁72,編號30

Ulrich von Schroder ,《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70,圖版3E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2003年,頁70-1,編號14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33號

覽:SculpturedesIndes,SociétéG


19

斯瓦特約七世紀 彌勒菩薩銅像(15.2萬)

高19.8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展覽:

Sculpture des Inde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Banque,布魯塞爾,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民族志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 - 6月26日

著錄:

Arman Neven,《Sculpture de Indes》,布魯塞爾,1978年,頁73,編號31

Ulrich von Schro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頁92,編號10A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2003年,頁73,編號15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61號

源: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展


30

印度東北部帕拉時期 喜金剛銅像(32.8萬)

高14.7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展覽:

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民族志博物館,比利時,2005年4月12日-6月26日

著錄: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安特衛普,2003年,頁85,編號20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03號

瓦特七世紀銅錯銀佛陀像(76萬)高105厘米來

印度東北部為密宗誕生之地,此銅像正於帕拉王朝晚期(十一至十二世紀)鑄造,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喜金剛銅像之一。十三世紀初期穆斯林入侵,大部分帕拉造像皆遺失或埋藏地下。此喜金剛造像之表面未經土壤侵蝕,反而具有明亮潤澤的包漿,表明在其鑄造後不久便被送至西藏,正是史上所稱之後弘期,佛教第二次由印度傳入西藏。將冷金與紅、黑即白色顏料施於神祇面部及頭髮,則為西藏之傳統。

現。18斯


1

印度中部約十世紀 砂岩象神石碑(7.6萬)

高71.5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67年前入藏

成環狀發束覆蓋肉髻,是古老的犍陀羅的佛教理想與古希臘-羅馬審美之融合之體


量最壯觀的之一,且保存狀況十分完好,岩石表面色澤深邃,佛陀鬈髮如波浪,形


36

西藏12-13世紀 金剛手菩薩銅像(3.2萬)

高20.6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此尊佛首為已知現存作品中體


38

西藏中部15世紀 銅錯銀金剛總持像(4.4萬)

高24 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40號

8萬)高48厘米來源:克勞德·德·馬圖,布


41

西藏中部15世紀 銅鎏金喇嘛像(10.7萬)

高22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01號

25犍陀羅3-4世紀片岩佛首(27

藝術家以難以想像的細緻用心刻畫出大師僧衣及坎肩上種種繁複而各異的圖案。而這些精緻的圖案再現的正是明代早期之時來自宮廷的貴重絲織品。尤其是坎肩的主花色,幾乎與一塊北京故宮所藏之黃地纏枝蓮紋妝花綢如出一轍。銅像與明初絲織品的一致性以及其精緻、明晰的細節塑造,表明其為十五世紀之作,正是被譽為西藏藝術的文藝復興的時期。其刻畫衣物花紋的技法、飽滿而圓闊的蓮座花瓣、蓮座較高的下緣以及封底鎏金、皆與西藏藝術大師索南堅贊之風格一致。


奇異的細節或許都未如佛陀靜美的面容那樣,傳達出其平和超然之境界。

索南堅贊曾於1430年左右為至少一座的藏中寺廟製作重要造像,並因一尊壯觀的千手觀音上所刻銘文而得以認知(邦瀚斯,紐約,2018年3月19日,拍品3033)。袈裟下緣露出大師的腳趾,這個十分不尋常的細節或許同樣表明此銅像出自一位技藝高超、不落窠臼的藝術家之手,他知道如何精妙地為作品增添生機。

覆蓋著明晰的螺發。佛陀頭部與肩部後方見頭光,亦呼應其已得道。然而,這種種


44

西藏中部14世紀 丹薩替銅鎏金蓮華手觀音像(21.5萬)

高26.1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5年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36號

其眉間之白毫,在諸多經書中,光線自此射出以普照眾生。富有諸多法力的肉髻上

觀音菩薩像手持蓮花,精緻柔和,鎏金厚重華美,多寶瓔珞嚴飾其身,為傑出的紐瓦爾匠師為顯赫的西藏廟宇所作銅像之典範。儘管存在如其寬闊的、馬拉王朝式的前額等與當時為尼泊爾所造銅像一致的細節,銅像近乎完美的保存狀況則表明其應供奉於西藏。事實上,後側不作蓮瓣、邊緣飾連珠紋、蓮瓣豐滿而外鼓的特殊蓮座樣式正為丹薩替寺及其臨近廟宇之極為典型特徵,這些銅像由紐瓦爾人於十四世紀晚期而造。

形優美而飽滿。源自印度宗教的元素被借鑑以體現其開悟證道之境界,如以圓點作


47

西藏14世紀 銅鎏金金剛總持像(8.2萬)

高22.5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56號

,重心移至左側,彷若將行,靜中富有動態。帶有層層褶皺的厚重長袍下,佛陀身


尼像在此間誕生。此尊立像便是如此。此尊佛陀以對立式平衡姿態而立,右膝微屈


52

西藏約17世紀 銅鎏金蓮花生大士與曼達拉娃及益西措嘉像(25.2萬)

高24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10號

151年),犍陀羅佛教藝術以及建築開始繁榮,一些最古老的、奠基性的釋迦牟

蓮花生大士為寧瑪派之祖師,寧瑪派視其為「第二佛陀」,蓮花生大士之傳記中講述其神奇地誕生於烏仗那國之達納寇夏湖中一朵蓮花之內,正如此造像所示。二魚、一鴨、一鵝、一寶螺以及一摩羯魚出現於下方蓮座,如攪動湖水,使其泛起層層漣漪,頗富生趣。蓮花生之兩位妻子亦為其弟子,分坐同莖而生的兩朵較蓮花之上。觀者之左側為其第一位妻子曼達拉娃,為印度東北部之喜馬偕爾邦之公主,故可見其著印度式的褶皺紗麗、大圓耳環以及三角形葉紋珠寶。第二位妻子益西措嘉則出身藏中世家,身著厚重的西藏式貴族長袍,帶圓形花式耳環,一手持金剛乘之法器嘎巴拉碗。支持其蓮座之莖上另結一白蓮花蕾。措嘉為勝海之意,相傳為第一位在一世中得悟道之藏人。此三尊像為一組同題材之作中之佼佼者。

紀初之時於犍陀羅建立政權。在貴霜統治者迦膩色伽一世在位期間(公元127-

銅像鑄造精美,鎏金厚重,蓮座風格特徵顯著,帶有長且鼓起的蓮瓣以及彎起的尖端。此銅像應屬於藏中日喀則地區的扎什倫布寺所造之像。扎什倫布寺為班禪喇嘛駐錫之地,並被認為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之間最具權勢及影響力的西藏寺廟。扎什倫布與清宮關係密切,尤其是康熙一朝。

於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繁盛一時,來自中亞的貴霜人吸收希臘文化,在公元一世


53

西藏14世紀 銅鎏金寶帳大黑天像(5.7萬)

高18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靈,1984年,100頁,編號3歷史上,犍陀羅位於處


56

西藏中部15-16世紀 四臂大黑天銅像(7.6萬)

高24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展覽:

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Palais des Beaux-Arts,布魯塞爾,1974年3月7日-4月10日

著錄:

Arman Neven,《Le tantrisme dans l'art et la pensée》,布魯塞爾,1974年,頁76,編號388

ssagli,《L'ArtedelGandhara》,都


61

清18世紀 銅鎏金吉祥天母像(1.9萬)

高20.8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著錄:MarioBu


59

清康熙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2萬)

高13.2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高1475厘米來源:克勞德·德·馬圖,


58

清康熙 嵌珍珠銅鎏金無量壽佛及觀音菩薩像(3.2萬)

高10厘米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64號

撿個寶[耶]犍陀羅3-4世紀片岩佛陀像(568萬

大慈大悲之觀音菩薩坐姿隨適,無量壽佛則結跏趺而坐,手持甘露寶瓶。二尊像即使並非成對而造,亦應出同組造像。珍珠鑲嵌十分罕有,或為宮廷命造。二者之風格與康熙一朝之銅像一致。與後來乾隆一朝造像相比,其面部之輪廓則更為柔和、纖巧。

的銅的佛像。所以有時多欣賞一下拍賣行的東西也是有好處的,說不定下次就可以


55

西藏17-18世紀 六臂大黑天唐卡(2.4萬)

畫心:67 x 49厘米

布面設色 上有金色藏文題字標誌各像名

來源:

克勞德‧德‧馬圖,布魯塞爾,1970年代前入藏

著錄: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4866號

自己不是佛像收集的愛好者,但也收藏了一個所謂的北齊佛頭和幾個瓷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繼續其他精彩內容吧!
more